1、
昨天知乎上有个帖子突然火了“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一大波清华、北大出来的才子们在那里控诉飙涨的房价,很多人甚至提到已经不适合在北京生存,要出逃。在媒体的推波助燃下,恐惧情绪正在蔓延。未来在哪里?希望在哪里?诗和远方到底在哪里?其实,五年前在上一波房价还在上涨的时候,就有过一次逃离北上广深的呼声,但是,貌似很多逃离的人最后又回去了。家乡的固有体制、封闭的环境、保守的人际圈子和就业机会的缺失,迫使这些人不得不再做一次选择。
对于是走是留,这里不想多谈,每个人情况不一样,选择只能自己来定。但是,无论人在何处,我们追寻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心底的诗和远方。
2、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都渴望通过努力,尽快找到生命中的诗和远方,但是什么才是诗和远方?我们追逐的方向到底在哪里?其实你在思考,别人也在思考,国家甚至为我们花了一个大饼“中国梦”。现在我们要追寻的梦是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不足四十年,这正好是一代人奋斗的时间。在四十年之前大家的起点几乎是一样的,全国80%以上都是农民,即使那时生活在城镇,在计划经济凭票吃饭的年代也不会有多少财富积累。但是,市场经济后,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可能。在上一代已经先行一步的人,他们率先迈过高考这个坎,拿到到通往更上一层社会的通行证,于是,全社会都把希望放在教育上,世界上两个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一个是犹太,另一个就是中华民族。教育是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片面之词,很多人却对它根深蒂固——对于那些优秀学子们来说,我已经拿到了高等教育最好的那张结业券,黄金屋到底在何处?
3、
问题是,时代变了,规则变了,玩法也变了。现在的社会和40年前已经天差地别,你靠求学拿到的入场券,别人父辈就已经拿到,他们把家庭从农村,从小城镇带到了一线城市,你和他们的子女本就不在同一个水平线,又怎能在毕业后短短几年追平这个差距?《美丽心灵》中,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天才数学家纳什,使出浑身解数战胜精神分裂症,最后靠的却是接纳。接纳生命中并不公平的存在,先实现共生,再谋求超越,最终活出全新自我,否则所思所念就成了妄想。有些人一出生就站在你终其一生也很难达到的物质高度,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从婴儿走向终点这是一样的,人生中对每个第一次的体验的喜悦和忧伤是一样的,时间是一样的,生命本就是一场体验,物质只是体验的附属品罢了。美国作家布莱德伯里的散文《奶奶》,即将走向生命终点气息微弱的奶奶对孙儿谆谆说道:即将要走的那个并不是奶奶,奶奶仍然在家里的每个角落,在织毛衣,在厨房准备早餐,在慈祥的和孙儿聊天。那个疼爱家人的奶奶才是她一生的轨迹。物质和肉体终将幻灭,一个人的终点并不是死亡,而是他在生命体验中所散发出来的影响,而这里面包含着每一个诗和远方。
4、
人生是个接力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只要保证在我们这一棒全力以赴、真实的体验到了生命本真就好了。诗和远方不在远方的田园,也不在北上广深,她就在自己的内心,是自己对人生这场戏的体验。用心感受,用心呵护,找到真实的自我,也便有了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