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读金树人先生《生涯咨询与辅导》第三章霍兰德的类型论的第三节 理论的应用,再一次提高了对霍兰德理论的认知。验证了一点:学习完理论要去实践,实践之后再回来读理论,此时的理论已不是当年的理论,我们又带着经验有了丰厚的建构。
一、质化还是量化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历史背景就是在各种心理量表盛行期间,而且霍兰德就是研究心理量表的,具有很强的设计量表的能力,同时他也发现了量表的局限性。这就有意思了。霍兰德善于设计量表,他的两款量表《职业偏好量表》和《职业自我探索量表》在世界上应用很广。一方面是因为量表的水准高,有开创性;另一方面是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大家在茫然地世界终于找到了一些抓手。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些确定性。但是量表是需要有常模的。台湾翻译的几款量表都表明的适用的年龄,两款初中生可用、两款高中生可以用、两款大学以上可用,一款分大专和成人版。
而从台湾或者美国引入中国大陆以后,却被使用的很泛滥,任何一个心里平台都有霍兰德类型测试题。有些是照搬照抄的西方或者台湾版本。没有注明成人还是学生。有很多测试题的内容不是学生的生活内容,孩子也无法理解,也被一些老师拿来使用。测试完了就给孩子贴一个标签。你是SAE,他是CRI。甚至还有的老师很“生涯”地按着这些标签给孩子们排座位、分配工作和选择选考科目。这个还是很可怕的。
就我个人的霍兰德兴趣代码来说,我五年来重新测评,第三四个字母都会有发生变化。因为我们的认知和经验在改变,所有的测试题都是基于经验的答题。所以对于青年学生,尤其是初中以下的孩子,不适合量化,可以根据生活经验中的生活方式来观察其兴趣类型。并且除了他擅长的那些个类型,还要有意的增加其未被唤醒的兴趣类型的内容。兴趣是可以唤醒和培养的,但是不要强加于孩子,让孩子活在人之所是的真我状态。
二、科系和霍兰德代码
说到霍兰德代码,我找到我的代码是SEA(I),我相关的科系是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文学、辅导与咨询等。所以你能理解我刚进入生物系还是蛮痛苦的。我喜欢的交流和表达却一直排在各种实验里,我们系每天都有半天—一天的实验,所以我并不快乐。但也通过学习和修炼,提高了我的I的评分,我的评分中A和I总是比较接近。所以我早年测量都是SEI,当我越来越释放真我,A分数高过了I。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天天困。但是我选择的是生物教育而不是生物科研,这就让我的职业比上学时候多了很多的快乐,我喜欢生物,我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我喜欢把我的课堂创建的特备有趣,我会把我读的书、我看的电视,社会发展的前沿科技都融入课堂中,我会带着我的学生采集标本、制作标本,创新实验。每节课都有新点子,一个学期有很多新花样。这样的生物老师还是蛮有趣的。所以我的工作中充满了快乐。上班8年的时候我开始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主动承担心理活动课,这又跟我的代码越来越吻合。后来我有学习生涯,做教学科研。我发现,没有白走的路,所有的经验都算数。我曾经不享受的理科和实验的学习,我并不是不擅长,也是那些经历修炼了我的理科思维。让我的弹性中多了一些严谨。要么我得飘飞的多不靠谱啊。
三、关于适配性诊断
有了上述的认知,我对霍兰德的适配性没有那么执着和偏执。适配是大方向的匹配,如果你主代码是C,却让你从是一个很艺术(A)的工作,一定很抓狂,反过来让一个A得厉害的人做C类型的工作,一定很压抑。所以大方向一致会更幸福。我说的不偏执是指你其实没有那么不擅长你以为不擅长的工作,或则和你可以换一个方式来做这份工作。我跟大家分享过,昂sir在清华大学做过档案管理工作。大家想象一下,他是一个很S,又很I的人,他做起来档案管理一定不如C值高的认来做效率高。他整理的档案很慢,他经长晚上或周末加班。这是不是会很痛苦呢?不,他很享受,因为他整理的不是档案,他看的是公派留学生的生涯故事、成才路径。他整理这些档案时候发现了这些优秀人才的很多共性和成才轨道。他整理完的档案,是清华大学公派留学生档里开创性的事件和素材库。
如果我讲到这里,你还在纠结你跟工作是不是适配吗?你是是个做事务性的还是心智性的工作?你是善于跟人打交道还是跟物打交道?其实这都可以通过转让、放权、合作和用系统的了力量来解决,除了你自己要修炼的部分,其他的可以请求专业支持,你做你擅长的部分。你善于鼓励就鼓励,你擅长勘误就勘误。总之,看到生态,你就不再执着适配性。
感谢一起读书的i小伙伴,祝各位生涯之路越走越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