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精确点说是在2016年前),对于酒的态度,那是“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在饭桌上,不喝酒成了不尊重人的一种表现,那些不喝酒的人甚至会遭人鄙视。那时,一个人酒量的大小,也决定了ta能否在社会上混得开。但是,在我临近毕业的时候,周围人对于酒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酒大伤身渐渐成为主流,饭桌上喝酒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喝酒了。即使是在工作之后,同事聚会也会少饮酒,这让我这个见酒就发怵的人大大的松了一口气。然而,在我今年到家的时候,刚松出去的气顿时又噎了回来。
大概是几个舅舅比较好酒的缘故,每次吃饭都是饭菜没上酒先上,而且全是白酒,菜齐了也不着急吃一口酒得先来喝一口。好在作为一个晚辈,劝我喝酒的少,可是我父亲就惨了,连续喝多几场,搞得身体老大的不适。这次酒桌上的经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噩梦一样,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能劝酒,这么讲规矩的场面。从那些劝酒人的态度上看,不喝酒就是不讲究,就是不给面子,就是不合“他们那的“规矩。仔细想想倒有点像是“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的一种试探,因为酒对身体有害,所以其中隐藏的逻辑是:如果你为了我连这点伤害都抵挡不了,未来还能为我“插刀”?呵呵,思维发散,不要当真。
大家都知道,酒大伤身,但是在饭桌上,从来没有谁会在举杯的时候说,“哎呀,酒可不是好东西,少喝点啊”。更有意思的是即使你说了,这里不舒服,那里有毛病,但是劝酒的人从来不在意,还是会往你的杯子里使劲倒,恨不能把一瓶子倒个干净。我感觉那些劝酒的人其实就是在“慢性谋杀”,但是从来没有人会这么看待劝酒行为。劝酒有时令人憎恨,但是在某些场合,不会劝酒又成了失礼!比如这次去某个地方,我给一位长辈劝酒,他老人家自然不让多倒,结果我出于酒大伤身的考虑就少倒了一点,毕竟他已经喝了很多,后来当然是我错了,留下失礼的噱头。
以上都是我对于喝酒及劝酒人的一种敌意,但是我并不完全抵制喝酒。因为酒文化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人们在内心中对于酒赋予了太多的含义。酒是快乐享受的代表,酒是喜庆的代表,酒是情谊的代表。有时,酒也是一种语言,当亲友分别,感慨万千又无从说起时,干上一杯酒,相互之间就再也不需要多说些什么了。在饭桌上也经常听到有人说,“啥也不说了,全在酒里”。酒在饭桌上还是破冰法宝,初次相见无话可说时,几杯酒下来就打开了话匣子。所以酒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完全不沾。
但是细究下来,喝酒也是一个艺术。酒离开人,和不同的人喝酒,就要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果对一个不喜欢喝酒的人劝酒,而且还牟足了劲劝,以后再也不会同这个人坐在一个桌子上了。像这种直接的人比较好说,关键是,有些人本身好酒,但是在饭桌上为了保持姿态,故作谦虚,碰到这样的人就比较难办,因为不易看透。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适度”这个词,我发现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用它来规定,同样喝酒也要适度。在饭桌上,经常见到喝醉的人各种失态,在没喝醉人的眼里就像是在表演一样,而且是喜剧、小丑剧。当然,没有人能那么容易控制好自己的量,更何况总会有劝酒的人在你旁边扇风,稍不留神,就成了众人眼中的小丑。所以,在喝酒的时候,要给自己多留点空间。
以上。不想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