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与走势漫谈

                                                      缠论与走势漫谈


老缠中说禅论坛曾经有人出过一个题目:一个硬币有几个面?


A:1个面     B:2个面     C:3个面     D:无数个面


如果有人赏脸,看到这篇文字,请暂时不要看后面的解读,先想一想自己会选择哪个答案?理由是什么?


注意,这是一道思维训练题,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所以选择哪个答案并不重要,重点在于你选择这个答案的原因。



一般人把硬币分为正、反两面,或者叫字、花两面,这种分法是把中间的边沿看做分界线,虽然这条线有一定的宽度,但不单独算做是一面。如果把中间带齿的边沿单独算成一面,则硬币变成了三面,此时的分界线就变成了边沿的两条棱。如果把边沿和棱的分界去掉,将硬币的表面看成是连续的一个整体,那答案就变成了一个面。如果把硬币竖起来,边沿放到一个平面慢慢滚动;或者将硬币悬空,从三维立体的角度去观察,每变换一个角度都算作一个不同的面,那答案就变成了无数个面。


前面说过,这道题没有对错之分,重点在于为什么这么选择。不是因为选择了什么样的答案,才有了什么样的理由,而是先有了评判标准和规则(以什么为分界线),才有了不同的答案。


将硬币换成走势,道理是一样的。走势怎么划分,是依操作者自己制定的规则和分解条件不同而不同的。并没有一个客观的硬性的规定,使得走势一定是什么样子。或者说,走势是客观的,分析是主观的。客观的呈现会因主观设定而异。


所以在那个帖子里,我的回答先给了一个新的选项E:以上全对。理由如上,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选择之别。


给出一个新的选项,意义还不止如此,还在于跳出了题主给出的四个选项这个框架。有些时候,看似选择某个答案是我们的自由,其实“只给出某一些选项”这一点本身就是一个思维陷阱,如果思维被框在了出题者给出的思路,那这个选择的“自由”也不会是真正的自由。跳出限制,才会有海阔天空。


到这里当然不会结束,我还给出了另一个选项F:以上全错。


不管理由是什么,分界线是什么,都是从“观测者”也就是人的角度去看待的。如果从“硬币”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呢?硬币也没上过学,它哪里知道这么多道理,只是自顾自的长成了那个样子,你问它有几个面,它甚至连面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问题就成了伪问题。


从这个视角出发,很多缠论的东西就会有新的解读。比如级别,级别也许是走势固有的属性,也许走势并不存在级别这个东西。但对于操作者来说,级别却是因人而异的,只看选择的规则和分解条件而定。你的划分跟我的划分不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谁是正确?谁是错误?这次的正确能否保证下次还正确?这次的错误是否说明一切全错?


但,尽管如此,操作者要想介入走势,必然要有所选择。规则或许不一致,却离不开规则。即使心里明白这个道理,现实总要有个介入的角度吧。所以,也可以说数面无穷,选择有“一”。只不过这个“一”跟前面的“一”,角度稍有不同了。


题主最终给出的答案是G:心若有币,止观其一;心若无币,面之何存?


这个答案就有点禅的味道了。将心中的观念视为硬币,如果入市,则观念长存,如果出市(比如一辈子不知股票为何物的买菜大妈),则观念无存。买菜的大妈没有入市的时候,走势、买卖点、级别……这些东西跟相对论、量子理论(虽然大妈不一定不懂这些,市场中的人也不一定就懂这些)没有任何区别,就像撒哈拉大沙漠没与外界沟通过的人不知道雪的概念一样。大妈入市,也未必去学过什么理论,很可能在买菜的时候听路边的人说了一句,回头输入代码还输错了。大妈买入的依据在对市场有一些了解的股民眼里可能是极不牢靠的。但大妈不一定不赚钱,股民不一定不赔钱。更何况,谁知道在那些对市场了解更多的人眼里,普通股民的买入依据是不是跟大妈的依据一样不靠谱呢?道理依然是上面的道理,但以出世之心观之,属于“不着相”的范畴了。


啰里啰嗦的废话讲完了,还是要回归正题。这是一篇试图对缠论的某些基础概念进行梳理的文字,并不涉及具体走势的分析与操作。


学习缠论这些年来,看多了网络上某些人对缠论提出的质疑和反驳,甚至有人给出缠论无法解释或者缠论自相矛盾的各种证据。但缠论的本质是基于三个客观支点,由两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严格的逻辑推导得出的数理化理论。对实际走势的不同看法和应用,并不能成为反对缠论的理由。要想真正驳倒缠论,必须要从根子上去理解缠论到底讲了什么。


这一篇文字,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来写的。可以看得出来,写作的过程中处处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错与否不敢保证,只是记录自己的一个心理路程。


下面正式开始:


据说,现在交易所的电脑已经达到了纳秒级别,也就意味着,每一纳秒可以撮合一笔交易。(大盘与个股不同,某些交易量比较小的股票,很可能长时间没有成交。这里不区分大盘和个股,也不关心特殊情况,只做一般性分析。)先假定1纳秒周期就是最低的交易级别。


交易,无非就是一买一卖。有人买,有人卖,在相同的价格下撮合成交。


如果从1纳秒这个时间周期来看,是没有K线这种东西的。所有的成交都是一个一个的点,每一次成交都是一个单独存在。从本质来说,交易并不是连续的线,而是一个个单独存在的点。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个一个的点就在我们眼里出现了走势的样子。


按照时间顺序,如果后面的成交点比前面的成交点价格依次提高,称为上涨;依次降低,称为下跌;依次持平,称为盘整。由此,走势的第一个固有属性----走势终完美(所有走势,都能分解成趋势和盘整两类。注意,此时只有一个最低级别,所以还不存在“任何级别的”这个前提条件)----作为缠论的根基得以显现。假设把连续三次持平称为中枢,连续两个以上的中枢不重叠称为上涨,反之称为下跌,只有一个中枢称为盘整。整个缠论的雄伟大厦就此打下基础。


如果走势终完美可以这样来看,作为走势的两大固有属性的另一个----级别又是如何?是蕴藏在上述这两个命名的过程了吗?还是另一种强制性命名?


如果把“连续价格依次提高定义为上涨、依次降低定义为下跌、依次持平定义为盘整”,与“三次连续持平定义为中枢、依次两个以上中枢互不重叠定义为趋势、只有一个中枢为盘整”这两个定义相比较,缠论关于级别的两个公式“a1=F0(a0) an+1=F1(an)”就可以呈现出来。但这两个函数之间缺乏一个中间的连接,也即前一个定义作为a1并不能成为后一个定义的次级别。


如果将后一个定义设定为a1=F0(a0)这个初始函数,那么另一个函数an+1=F1(an)就无法体现,级别的递归就变成了另一种强制性命名。级别在什么地方开始显露,至少在这个层面是无法得出一个结论的。


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理顺,先不去管它。


由以上可见,走势只是成交的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投影,这个投影是由人的观念来划分的。如果没有上下前后的观念之分,走势就不能展现,只剩下一个个的点;一旦人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对这些点进行分析,走势就开始出现(颇有些波粒二象性的感觉)。


每个成交的点,都是某些交易者的行为撮合。有人愿意在这个点位买,有人愿意在这个点位卖,交易所的电脑只不过把这种意愿变成现实而已。而人的行为都会受到自身的贪婪和恐惧的牵引,没有什么规律可以总结。在这一瞬间的买入意愿,会在下一个瞬间变成卖出意愿;今天的看空会变成明天的看多;没操作的想要操作,操作过得想要改变;没改变的一直不想改变;改变过的却想反悔……也许每个人的行为都会辩解是理性的,都是有理由的。但每一种被宣称的“理性”背后,都是疯狂的人性。每一种试图划分人的行为的模式,就会有相反的模式存在,这种模式和反模式当做一组模式,还会有另一组反模式出现,由此无穷。这就使得每个人的所有行为和所有人的每个行为变得毫无规律可言。试图去寻找背后的规律,总结出一套可以用来操作的理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人性的不可预测,决定了走势的不可预测。每一个试图预测走势的想法,在市场中都是不可原谅的。


回到走势本身,如果跳到5纳秒这个时间周期去看走势,那一个一个的点就变成了K线。K线就是把某一时间周期内的波动简化成4个点位: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5纳秒K线就是5个纳秒的波动简化成1根5纳秒K线,日线就是把一天之内的波动简化作一根日K线。在5纳秒这个时间周期,1根K线内5个非连续的点只剩下4个。仔细观察这根5纳秒K线,可以模糊地知道这根K线内发生了什么,但绝不能清楚地描述那5个点的所有变化。


举例来说,以3笔相同价位的成交作为中枢,一个1纳秒级别的盘整可能只有5纳秒的时间:3个连续的相同价位,前后两个连接部分;一个1纳秒趋势却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比如一个没有价格重叠的1000纳秒向上,接着3笔价格重叠构成中枢,再有2000纳秒没有价位重叠向上,再有3笔价格重叠,最后再来个1000纳秒没有价位重叠向上。理论上这个上涨趋势是可以无限延续的,也许加上动力学的限制会使得这个无限变成有限,但在有限的范围内依然可以取任意值。


以上述两个例子,前者在5纳秒时间周期上只有一根K线,后者在5纳秒周期就有801根K线还多一个小尾巴。那么,在5纳秒图恐怕就无法将这两个走势类型完美区分开来。一根K线与801根K线在级别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如果再复杂一些,每一个1纳秒级别的形态变化更多,那一根K线与5根K线、36根K线、108根K线、369根K线……都有可能是同一级别。但在5纳秒这个时间周期上是无法精确分辨这些内在区别的。再扩大几个时间单位,比如到秒这个时间周期,这种区别就大到无法估量了。


由此可得两个结论:


第一,级别与时间周期无关。K线本身以及时间周期都是人为地以固定时间单位为标准,强行割裂走势形成的结果,跟真实的级别无关。真实的级别只跟走势自身的结构有关。也就是说,级别是一个结构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


第二,因为无法精确到真实的最低级别,所以使用任意周期(比如1分钟)的K线作为最低级别的时候,级别已经无法精确化了。级别的本来面目早就在时间的割裂中变得面目全非,表现在某个时间周期上就只剩下一个很不牢靠的幻象。


一根年K线,内部可以是一年内的血风腥雨,但在这根年K线上只变现为:最高点、最低点、开盘价、收盘价这四个点,期间所有的生生死死都被这四个点位抹掉了。一根1分钟K线,相对于1纳秒级别来说也是如此。


反方向思考,1分钟走势类型组合成高一级别,也并不一定是5分钟上显现,也可能是7分钟、4分钟、8.2分钟这样的时间周期。更有可能,上一个走势类型在3.8分钟显现,当下的走势类型在7.6分钟显现,而下一个走势类型又在15.9分钟显现……根本无法找到一个固定的时间周期来表现精确的级别。


在最开头就以幻象作为基础,那余下的还有什么意义?是不是一定要去追求最精确的那个“级别”呢?


缠论给出的答案是:太累,没必要。因为“不可复制的走势,却毫无例外地复制着自同构性结构,而这自同构性结构的复制性是绝对的”(81课)。


这句话我还不能深刻理解。大概是说,自同构性结构的可复制性,使得即便不够精确的起始点也可以复制出精确的级别?又或者是,具有可复制性的自同构性结构,在不能精确复制级别的情况下,依然具备自同构性?


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对于操作而言,根本没有必要去追求精确的级别变化,有个幻象作为依据就足够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一切皆为幻象,只能幻中取幻,以幻取利。


用缠师的原话说,“级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过滤器” (2006-12-15)。而K线恰好也是这么一个过滤器。级别和K线的作用都是把走势的波动过滤,去掉某些对操作者无意义的波动点,只保留某一小部分有意义的波动点。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无意义的?这就又回到最初那个硬币话题,走势是客观的,分析是主观的。选择哪一部分要看操作者的规则和分界线。


选择了K线和周期图就要接受这种方式自身的限制。


再深入一点点,级别在哪个时间周期显现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一个1分钟构成的高一级别走势类型,可能会在7分钟或者4.3分钟时间周期上才有精确的表现,但选择一个5分钟固定周期来看,忽略掉某些细节之后也能看个大概。选择4分钟也行,选择6分钟也可以,这期间的细节过滤不会影响对大局的分析和判断。但选择80分钟这样的时间周期来看,很显然不合适,因为这个时间周期太大,忽略的波动细节太多,导致压根无法观察。


真正的级别名称,要精确命名的话,称为第一级别、第二级别、第三级别……会更好一些。或者叫做阿狗、阿猫、阿鼠级别;大壮、铁锤、翠花级别也是可以的。


但为照顾大家的习惯,一般还是选择1分钟级别、5分钟级别……这一类名称,但必须要明确这只是方便性称呼,不是级别的真实含义,否则只会造成混乱。选择1分钟、4分钟、15分钟、60分钟……这样的时间周期,也完全一样。级别并不会因为选择不同时间周期而有所差异,只是观察精度不同。


当然,选择在1分钟图上用递归的方式寻找各级别的精确分解点要比直接看5分钟图来的精确,但这个1分钟图表相对于1纳秒时间周期图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不精确的大概了。以此类推,每种选择其实只是选择的精确度不同而已,并不存在某种精确度就是最终的精确度。


这大概才是显微镜的真正含义了吧。走势的自相似性,缠师也只是说相似而已,不是相同。再高倍数的显微镜,也看不到最低级别的真实走势。即便真能深入到那个最低级别,也会使计算量急速膨大,得不偿失,依然是“太累,没必要”。


精确度本身就是个因人而异的东西,选择何种精确度,要看每个人的承受程度。有些人可能日线图上的精确度就足够了,有些人可能到分时、闪电图上都嫌不够。各自的喜好,决定了个人的风格。


一个好消息是,对个股而言,可能这个精确度的偏差没有上面说的那么大,尤其是成交量小的股票,其成交次数可能远远到不了纳秒这个层面,一分钟周期图也就没有上面说的那么粗糙了。


继续考察这个最低级别的另一些东西。


根据交易所的规定,交易价格只精确到某元某角某分。出现多少厘的,是针对交易费用产生的一个计算问题,实际依然按照分来计算。


假设走势的时间与价格是一一对应且连续进行,成交的时空关系就是均匀分布没有变化的。比如连续向上将永远是沿着1分钱/纳秒的速率上升,向下将永远是沿着1分钱/纳秒的速率下降。此时考察背驰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力度永远是一致的。



但人性的疯狂,使得人的行为不会如此均匀进行。当时间和价格的变化开始分离,很多新的事物就出现了。


先假设价格是逐一上涨的,但时间不再连续,某些时间点并没有成交,显示空白,这在流动性很差的股票中很常见。此时的速率就不再是1了,力度的表现成了一条曲线。



如果时间上恒定,每一秒都有成交,但成交的价格不是以分为单位稳定上涨,其间在价格上就有空白出现。速率也不再是1,同样表现为曲线。如果某一瞬间价格的跳跃度比较大,其后的价格没有返回原来的波动范围,跳空就出现了。



以上两种情况,观察走势的曲线,就会有“力度”这个东西的影子了。它表现为走势前后连接的斜率或走势的形态是否连续顺畅,不过,这只是最简单的一种图形。


如果时间恒定,价格不那么稳定,表现为上下乱蹦的话,走势开始复杂起来。



实际走势是以上几种不同状态的组合,随着时间的延长,变化更为复杂,已经不是简单的图形能直观展现的了。但依然可以得出几个简单的结论。


第一,跳空的级别确定了,就是最低这个时间周期的级别。因为在这个1纳秒(假定的最低时间级别)上,每次成交都表现为一个点,点与点之间的关系是统一且连续的,不存在级别之分,跳空只是其中之一,并不具备特殊性。但在力度上,跳空因为价格的变动幅度比较大,显然比均匀分布的地方力度更大。


第二,某种程度上,某个走势段的力度在表现形式上可以用斜率这样的东西来表示,但斜率并不是力度的本质。MACD只是对K线进行计算处理的结果,而K线则是对走势波动的简化处理,所以MACD也不是力度的本质。斜率和MACD这样的指标只能是一种辅助判断方法,并且存在失效的可能。


力度的本质是时间与空间(价格)分布的点的集合(下面的图只是一个直观的感受,实际走势还要再复杂无数倍)。



所以背驰的定义和证明还真如缠师所说的要用测度论这个东西了。


出于好奇,写到这里我又去查了一下测度论,不出任何意外地依然看不懂。但有几个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


测度论分为概率论的测度论和勒贝格测度。很显然,缠论不讲概率,而勒贝格测度的定义(赋予欧几里得空间的子集一个长度、面积、或者体积的标准方法)更符合缠师关于走势即几何的表达。而且走势是时空二维分布,巴拿赫-塔斯基悖论也就不存在了(特别声明:我并不知道我到底在说什么,又代表了什么意义)。


另外,力度是实时的。这一瞬间的力度很大,不代表接下来的力度也很大;这一瞬间的力度变小,也不代表下一瞬间的力度会随之衰减……力度这个东西,依然是人的行为的表现,依然会因为人性的疯狂而疯狂。


结合前面相关的结论得出:走势在形态(价格上下乱蹦)和力度(实时变化无规律)上都是不可预测的。


最后,这里还出现了一个很危险的东西:在这个最低级别上,走势的转折依然可以分为背驰和不背驰两种。这就意味着,在这个最低级别上,背驰不是必须的。


假如一家公司新上市,在最初的走势出现了一个1纳秒(最低级别)的下跌趋势,没有背驰就转折向上,直接跳空越过开盘价,开始一个上涨趋势。这两个走势之间的转折就不存在背驰。如果这个上涨趋势也没有背驰就再次转折,在新的走势没有出现背驰转折之前,背驰还是不存在。理论上来讲,这种没有背驰的状态可以持续到某个较大的、能够被操作者观察到的级别后依然存在。


尽管很早之前就意识到这一点,写作这篇文字依然吓了一跳。因为这决定了缠论的一条定理会失效。


缠中说禅升跌完备性定理: 市场中的任何向上与下跌,都必然从三类缠中说禅买卖点中的某一类开始以及结束。换言之,市场走势完全由这样的线段构成,线段的端点是某级别三类缠中说禅买卖点中的某一类。(21 课)


这一定理,意味着走势的任意波动的起始点和结束点,都是某一级别的背驰。也就是说,所有的转折点都必须是某一级别的背驰点。


但上述的论证,表明在理论上是可以存在某些不是背驰的转折点的。


某级别走势的转折完全可以在该级别以下所有级别都没有背驰的情况下出现。也即:转折除了本级别背驰引发转折、小级别背驰引发大级别转折这两种情况之外,还存在一个没有本级别以下任何级别背驰就转折的分类。


尽管这个定理的失效并不会对缠论基础的推理和逻辑造成完全的破坏性影响,但对于缠论一向引以自傲的“完备性”、“逻辑性”这一类标签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缠论所谓的“数理化”也就没那么硬气了。


这样继续细细想下去,很多缠论的其它定理定律也就都很危险了,比如:


缠中说禅精确大转折点寻找程序定理:某大级别的转折点,可以通过不同级别背驰段的逐级收缩范围而确定。(27课)


缠中说禅趋势转折定律: 任何级别的上涨转折都是由某级别的第一类卖点构成;任何级别的下跌转折都是由某级别的第一类买点构成。(17 课)


再延伸一下,可以出现没有背驰的转折点,那某些关于买卖点的定理定律也不稳固了,比如:


缠中说禅买卖点定律一:任何级别的第二类买卖点都由次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14 课)


缠中说禅买卖点级别定理:大级别的买卖点必然是次级别以下某一级别的买卖点。(35 课)


诸如此类等等。


这个问题,我猜----注意,我说了是“猜”----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解决:


缠论的“第一类买卖点”其实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理论上的推导过程中的一类买卖点,指的是走势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一般是指背驰点,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是非背驰点。第二个含义是操作上的一类买卖点,因为没有背驰当下无法指导操作,所以只能去操作有背驰的一类买卖点,也就是第一种含义中的某些特定部分。二三类买卖点同理。


但缠师在行文中,这两个含义是混着来说的,并没有时时刻刻分得那么清楚。什么时候用的是第一种,什么时候用的是第二种,要看具体的语境和使用范围来定。比如,在小转大这个概念提出之前,走势的转折点等同于背驰点。所有基于这一点的定理定律都是默认这个前提条件的。小转大这个概念提出之后,小转大所谓没有一类买卖点,指的是没有第二种可以指导操作的一类买卖点。


这个猜测还可以用于其它方面。比如,一个任意级别的背驰点,在小级别当下可以是没有背驰、无法确认的,但有了后续的走势之后,也可以返回头去确认那个本级别的背驰点的。这样,原文中很多无法区间套下去并当下确认的买卖点就能够得到解释。


回到那个吓人一跳的缠中说禅升跌完备性定理: 市场中的任何向上与下跌,都必然从三类缠中说禅买卖点中的某一类开始以及结束。换言之,市场走势完全由这样的线段构成,线段的端点是某级别三类缠中说禅买卖点中的某一类。(21课)这个定理中的买卖点很显然就是指第一种:走势的转折点了。


由此,转折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本级别背驰,且本级别以下级别所有级别都背驰(区间套)引发转折;


第二类,本级别背驰,本级别以下级别都不背驰(非区间套背驰)引发转折;


第三类,本级别不背驰,但本级别以下某级别小级别背驰(小转大)引发本级别转折;


第四类,本级别及本级别以下级别都没有背驰的转折。


因为走势不可预测,某些时候,转折点是无法被观察与操作的。理论上的某些疑似漏洞并不影响操作,因为操作必然建立在可被观察的基础之上,背驰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买卖点依然是买卖点。可操作的都是买卖点,但不是所有买卖点都可以操作。


缠师说,买点不一定是个点,也可以是个区间。有可能理论上的来源之一就在于这个不够完美区间套的背驰点。


很多时候有人会拿一张走势图出来问我:中间最肥的那一大段你能不能当下吃到?我只好摇摇头:水平不够,做不到。有些钱,或者说市场中的大部分钱----也就是走势的大部分波动----都是吃不到的。只吃那些能吃到的,已经很了不起了。


缠师说,设计一个程序,将所有投资对象进行分类,只搞那些能搞的,这是投资的第一原则。(9课)这个第一原则并不是说把走势分成能赚钱的和不能赚钱的,然后只搞能赚钱的。而是把走势分成符合操作规则的和不符合规则的,然后只搞符合规则的。


一个理论本身可以是完备的,无瑕疵的。这个理论是一个整体,就像人是一个整体一样,这个整体的每一个部分心肝脾胃肾各有各的功用,同时各部分必须依赖于整体才能发挥各自的功用。


要想把这个整体的理论,传授给别人或写给人看,是没有办法一下子将整体拿出来的,必须要把整体切成小块,然后让人看每一小块什么样子,各自都有什么用处,在完整的整体中是怎样的存在,跟其它小块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但是,把这些小块的部分机械地组合到一起,也不一定会发生作用,就像弄点心肝脾胃肾组合在一起,也不是一个大活人一样。


从认识到“懒人路线图”的缺陷开始,我就一直认为缠师绝不是一个好的幼儿园老师,很可能高估了后来的学习理论者的智商。这个缠论在TA的心里肯定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讲述时,在TA的认知里一个很简单很明显的东西,在后来人眼里都可能是个巨大的障碍。


缠论本没有坑,学习者心里有坑,缠论也就处处是坑。


貌似这个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但心可以放回一半到肚子里,暂且掩耳盗铃,看看后面还会发生什么。


前文说过,K线和级别都是走势的过滤器,将无意义的波动过滤掉,剩下那些有意义的波动点位。一根可以观察并操作的K线(比如1分钟),内部是无法观察的惊涛骇浪。交易软件的误差范围之内就存在这大量走势的转折。


结合缠中说禅升跌完备性定理: 市场中的任何向上与下跌,都必然从三类缠中说禅买卖点中的某一类开始以及结束。换言之,市场走势完全由这样的线段构成,线段的端点是某级别三类缠中说禅买卖点中的某一类。(21 课)


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在可观察的级别上,任何波动的起始点和结束点都是某一级别的买卖点。再进一步,在任何走势的任意当下,都处在某个可观察或不可观察的买卖点。在当下的任意点位,走势都在发生转折,问题只在于这个转折是否可以被观察和被操作。


缠师曾经用过中枢星球的比喻:把这种看法推广到所有的走势中,那么任何的走势图,其实就是一些级别大小不同的中枢,把这些看成不同的星球。(33课)把走势的中枢看做一个个的星球,走势就变成了一片星云图。


在这里,可以用另一个类似的说法:走势就是一个个连续的买卖点,只不过这些买卖点分属于不同级别,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些买卖点是否可被观察和操作。甚至可以说,在不精确的级别和不精确的K线前提条件下,当下任意点位,都同时处在买点和卖点共存的状态(量子理论?薛定谔的猫?),因为小级别的生死转折在可观察级别看不到。


这样来看,走势就不再是一段段的K线,而是成了一个个不同级别买卖点的集合。


操作,就从一个单纯的判断题变成了一个选择题。


在任意走势中,通过任意理论(比如抛硬币或其它什么理论)得出的操作依据,都对应着某个级别的转折点。换言之,不使用任何理论,随意买入都会买在一个转折点,其后都有必然的盈利空间。这个盈利空间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后续走势的延续和演化。而因为人的反应速度和操作速度是有极限的,在任意点位买入,却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在必然的盈利空间里退出。(缠论不废一法?)


缠论有别于其它理论的特点在于:在一个可观察、可操作级别的背驰之后,必然有足够的操作时间和足够的盈利空间。


而对于背驰(是否符合背驰的条件、背驰的级别、背驰在大级别走势的位置等)以及背驰所处的环境(大盘对个股的影响、基本面、消息、政策等)的判断,就是考验功力的地方,人与人之间也就有了初步比较的可能,也就有了赢家和输家的转化。


所以,用任何理论都可以赚钱,也都可以赔钱。这跟理论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股票,最终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和搏杀,而不是理论的对错。缠论有自身的优势,其它理论也有独特的长处。这些优势和长处并不足以使学习、使用该理论的人能够战胜其他人,却可以通过努力战胜过去的自己,从而使自己从输家这个阵营向赢家这个阵营迈出一步。(缠论不立一法?)


关于背驰与转折的关系,已经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说明,就不再重复了。


缠师经常说,“卖点和买点是一样的,反过来就是”。这句话指的就是在任意波动的两个端点,都是某级别的买卖点,都具有相同的性质。


但这里的买点和卖点是相对于走势来说的,是站在走势的视角去看走势波动的两端具备相同的性质,然后依据位置的不同将其命名为买点和卖点。


一旦操作者介入,走势自有属性的买点和卖点,就变成了买入和卖出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与前面的买卖点就出现了区别。


“买和卖,是不对等的,相应的策略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买卖的前后状态是不同构的。”(55课)


对操作者来说,交易是有个先后顺序的。在没有买入之前,手里是钱,买入之后钱变成股票,然后才是卖出,手里又剩下钱。这个“钱----股票----钱”的过程中,第一个“钱----股票”的变化是先于后一个 “股票----钱”的变化存在的,没有前面的步骤,就不会有后面的步骤。


对于做空的市场,将买入和卖出换成介入和退出,或者其它什么词汇是一样的。


缠论的买点买,指的是买入之前,对应的是一个操作级别的背驰,这个背驰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所以,买入之前是一个走势收敛的结果,也就是走势必须是一个逐级顺次区间套的收敛过程,在收敛到最后的极限的点位就是背驰点,也就是买入点。而还没有达到那个收敛的极限之前,这个背驰点是随时可以破坏。


这意味着“等一个背驰”这样的事情,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一个小级别的延伸使得在背驰之前的瞬间变得不背驰,收敛到极限之前的所有过程被破坏,前面的等待全部变成了无用功;背驰段的某个时间段突发某种状况,使得其后走势发生巨大变化,所等的那个背驰就无影无踪。也就是说,在背驰段延伸的当下,未来背驰发生和不发生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如果你心存“等待”这样的想法,很容易变得焦急。就像约会时提前到的那个,会比迟到的那个在时间的感觉上要慢一样,等人的总会心有不安,恼怒异常。


这样在“等待”背驰的过程中,操作就会因为心理的变化而变形,在背驰还没出现之前就心焦气躁,背驰出现的时候却犹豫不决。买入的很多失误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了。


然而不看不等也不行,心猿意马东张西望,背驰发生的时候你在做其它事情,这个背驰就无法操作了。


然而明白了背驰不是等来的这一点之后,再去“等”,跟前面的“等”就不一样了。


一个春暖花开、温度适宜的周末,你在广场等你的恋人,此时你的心里只有那个TA来还是不来,广场的所有景色都与你无关。如果TA到了约定的时间没有到,你的心里就会焦急不安,这种不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愈发严重,直到让你无法继续等待下去,采取其它举动。


如果你知道这个广场时常有美女帅哥出没,周末单纯闲着没事,找个地方闲坐等美女帅哥出现,你会发现广场上人来人往中有许多以前你不曾注意的景象。一个你喜欢类型的美女帅哥出现,你会好好欣赏一番。看到一个背影也是极好的,不出现也没关系,并不影响你在广场继续守候。


进入背驰段之后,在背驰那个点没有出现之前,任何试图提前判断的动作和意图都没有意义,在背驰出现之后,走势随时都可能再次转折,所有动作都失去了意义。只有那个点出现的那一时刻,刚刚好。


背驰就是这片不确定的海洋之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救生艇,它不总是出现,但它必定会出现,没有人可以预测它什么时候出现,出现之时一定要抓住它。


这就是缠论的当下。没有了“等待”这个概念,就只剩下“看”和“干”。


买入之前是个收敛的过程,最后收敛到一个点,但从这个点买入后,事情又发生了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买入错误。


买入之后首先要面对两个问题:对背驰的判断是否准确、以及买入的是否是个“真正的”转折点。前一个问题与个人技术的精确度有关,第二个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背驰与转折》。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买入的那个当下可以确认的。如果你确定当下的买入点不是转折点,或者你确定自己买的背驰点不正确(除非特殊情况,比如主动戴套、大资金买不到足够的筹码等等),你也不会买。只有等到后续走势走出来你才能去“后验”式地确认买入是否正确。


最简单的方法是买入后继续下跌,跌破你认为的转折点,意味着背驰失败;买入后连续3个次级别走势类型没有返回下跌趋势的最后一个中枢,意味着转折失败。再比如买入后第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没有回到中枢波动区间,视为力度不足;第二个次级别走势类型跌破第一个走势类型的低点,视为背驰失败等等。这些规则和方法是可以因人而异的,操作上也会因为规则的不同有所区别。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要遵守这些规则。


因为买入失败,所以需要后续的卖出来纠正这个错误。卖出其实不是卖出,是对买入这个错误的纠偏。止损就是属于这个范畴。


绝大多数的亏钱,本质上不是买入错误造成的,而是发现买入错误后不肯承认错误,幻想着市场可以再给你一次机会,或者让你的错误变成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人的贪婪和恐惧变成了自己行为的主导者,最终贪婪者会被贪婪吞噬,恐惧者会被恐惧打败。


必须要树立的一个观念是:这一次的操作跟下一次的操作无关。这一次买入错误就是错误,必须要由卖出来纠正。卖出后又涨,属于另一次交易,能不能再次上车,是下一次买入的事情,跟这一次的错误买入没有丝毫关系。


既然买入错误,那这个买入就跟“买点”毫无关系,卖出只是纠正这个错误,也不会对应一个“卖点”。买入和卖出只是操作者的两个自身动作,跟走势无关了。


至于是立马就走还是等一个回抽,是不是可以利用小级别买卖点来减少损失,这属于方法的细节问题,都不能违背大的原则。


第二类,买入后走出一个同级别的上涨趋势。


这是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分类情况。上涨趋势背驰后分别出现一、二、三类买卖点,按照卖点卖出即可。此时买入和卖出都分别对应同级别的买点和卖点。这也是唯一一种可以当下精确到最后的点位的一种,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就是发生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只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之下,其余情况都是运气。


第三类,买入后走出除同级别上涨趋势之外的更复杂的其它走势。


买入的那一刻,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如何演化。走出第二种理想的状态是运气好,大盘强势或个股强势都只是增加出现这个分类的概率,但概率永远不应该成为操作的依据,且在这个同级别上涨未完成之前不能预测这种分类一定出现。


第三类才应该是最大概率,其复杂程度也远超前两类。


前面已经分析过,一个波动的高低点对应的完全可以是任意级别的买卖点。比如一个30分钟级别的买点,其后波动的高点可以在某个观察不到(一分钟以下级别)的卖点悄然结束。


也就是说,一个可以买入的低点,未必一定对应可以操作的本级别高点。所以,前面的第二种分类只能算是这第三类里的一个特例,就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一样。


一买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个中枢。出现一个中枢之后,这个有下跌趋势转折后的走势类型随时都可以终结,当然也可以不终结。在最后的高点出现之前,其间的演化就是缠论最复杂也是最高深、最考验技术的地方。


但有一个能够保证的地方,最差的情况就是在这个中枢出现后没有一卖,可能会出二卖(小转大);即使没有一二类卖点,直接向下破掉中枢,也总会有一个该中枢三卖的存在。虽然此时会亏钱,但前面的一买跟这个三卖依然是同级别的买卖点。前面没有确凿的边界条件保证卖出时,这个三卖就是最后的底线。


可能这才是缠师说什么级别买就什么级别卖的原因吧。


理论上的买卖点,指的是走势波动的高低点。但实际上,操作的时候是买入和卖出的高低点。这两种高低点并一定会一致。将买入的点位和卖出的点位连成一条线,买入点位高于卖出点位是一种正常现象。也就是说,亏钱应该视为操作中的一种正常情况。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因为一时的盈利波动而破坏规则。


把前面三种分类合在一起,就会发现,所谓的买点买、卖点卖其实是个很不靠谱的事情。买入的时候不能当下确认一定正确,即便正确也不能保证后面会有一个稳定的卖出。买入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独立存在,卖出变成了靠天吃饭。


缠论最伟大的地方,就是通过最基础的几个概念,通过数理化的逻辑推导,将所有走势的演变可能性全部囊括其中,也就是常说的“完全分类”。因为走势的不可预测性,当下的无法确认,所以缠论往往被视为“马后炮”。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说法也是对的。


投机市场就是人与人的搏杀,时时刻刻都充斥着危机,没有什么理论和方法可以保证一定盈利。如果有,这个市场就完蛋了。在这个不确定之海的狂风暴雨中,缠论找到了三类买卖点这一处相对安全的港湾。风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尽管三类买卖点不是操作者的“圣杯”----在这个人吃人的市场也不会存在这种东西----却是操作者唯一可以依赖的东西。“就是因为这是市场风浪中唯一安全的港湾,港湾有时候也会有台风,但不能因为有时候有台风就不要港湾了”(13课)。


走势的具体演化过程,暂时不提,可以与缠论的逻辑推导过程放到一起研究。否则这篇文字没完没了。


有一点必须要提醒的是,缠论最难的其实不是理论的理解,而是思维的转变(参考《背驰与转折》一文)。


在走势演化过程中,如何破除“决定论”和“随机论”?无法预测未来的当下,如何处理与操作?


缠论的应对方法是:不同的视角导致的不同分解组合。比如:中枢和走势类型两种观察走势的方法、同级别分解和非同级别分解等等。


试举一例:中枢升级(扩展与扩张是一回事,都是指中枢升级)。



经常遇到有人问:这张图里面中枢升级了吗?升级后的中枢不够9段,怎么划分中枢区间?


这就是一个视角固化的问题。


走势中枢的延伸与不断产生新的走势中枢并相应围绕波动互不重叠而形成趋势,在这两种情况下,一定不可能形成更大级别的走势中枢。而要形成一个更大级别的走势中枢,必然要采取第三种的方式,就是围绕新的同级别走势中枢产生后的波动与围绕前中枢的某个波动区间产生重叠。(20课)


中枢升级,就是使用中枢这种方法去观察走势。从中枢的视角看,中枢A与中枢B波动区间有重叠,级别就升级了。这里的升级指的是中枢A由原来的某个级别----假设5分钟级别----经过后面的演化,升级成为了30分钟级别的中枢。重点:升级的是原来的中枢A的级别,没有走势类型的概念。从原级别角度去看的两个中枢A和B,在升级后的角度就不存在了。


在这里,是不考虑其内部的三段次级别走势类型的,只考虑中枢自身的运动方式。如果要寻找升级后的中枢内部由哪三段构成,就要切换到走势类型视角。毕竟,“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部分,称为缠中说禅走势中枢。”(17课),中枢的定义就是从次级别出发的走势类型视角。


另外,从中枢的角度出发,要出现中枢B,原来的中枢A就必须先破坏。原中枢A的破坏,必然要出现3买卖点。而实际走势中,总会有一个新的分解组合方式,使得中枢B或连接段中出现这个三买卖点。所以,上图的示意图是不成立的,哪怕中间的连接段是跳空。


所以,下图才是标准的中枢升级示意图形:



考察这个中枢内部结构,采用的是走势类型视角,也就是根据中枢的定义来规划其内部的次级别结构。由此,这个升级后的中枢可以划分出三段有重叠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示意图如下:



理论的推导与实际图形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逻辑推导过程是对实际走势的理想化处理。


缠师说,走势是几何的,却从来没说过几何就是走势的。画线画得再漂亮,对分析走势和指导操作也没有多大作用,否则几何老师将是这个世界最富有的人。


画线只应该在三种情况下出现:第一种是单纯地辅助理解理论和逻辑推导,就像本文涉及的几个图形。此时与实际走势无关,只考虑理想化处理之后的走势形态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刚开始接触实际走势,画线辅助寻找操作规则的边界条件,比如画笔画线段就是如此。但这两种都是刚刚接触缠论,还没有对走势形成直观感受之前的基础训练,也仅仅是基础训练而已。离不开画线,就永远离不开这个基础训练阶段。第三种是与人讨论是辅助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这种画图应该尽可能表达出各种分解组合的不同含义。单纯画线会掉入思维固化的大坑。


再进一步,另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一个趋势完成后连续三段次级别走势类型返回中枢,此时大级别中枢是否升级?此时的中枢升级是否等于大级别中枢形成?


从中枢的角度,原来趋势的最后一个中枢就升级了,这就是为什么缠师说一回拉最后一个中枢原趋势就必然结束的理由。但从走势类型的角度,大级别中枢还未形成,还要等后续的走势继续演化。这就是为什么趋势+盘整中,盘整的级别必须必趋势大的原因。



甚至于在中枢这个视角内部,也可以继续细分成新的不同视角。比如中枢的延伸与破坏,指的是从走势类型视角去考察次级别走势类型围绕本级别中枢的运动。中枢的新生、延续和升级,则是从中枢视角考察本级别中枢自身的演化。这两者之间是有微妙的差别的。


这只是对缠论逻辑推导过程中一个最简单的概念进行不同视角的分析,实际操作中还要加入同级别分解与不同级别分解等数种不同的视角对走势进行多重分析。这种不同视角下的不同分解组合,使得当下不可预测的走势,呈现出无数种不同的可能性。这些不同的可能性之间,在当下没有对错之分,只看哪种分解组合更容易指导操作。所有的可能性加起来就是对后续走势的完全分类。只有在走势继续演化,并把其中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存在之后,其它的可能性才会消失。与此同时,新的可能性也在演化中不断涌现。


在这些可能性之间如何根据个人的规则进行当下取舍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所谓九重乾坤大挪移,就是指在不断出现和消失的可能性之间游走的功力。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同的分解组合这种东西,才是缠论真正的“屠龙刀”。


走势从来没有完美过,也一直都是完美的,。完美与不完美交错镶嵌,互为映射。


在任何一个走势的当下,无论前面是盘整还是趋势,都有一个两难的问题:究竟是继续延续还是改变。例如,原来是在一个趋势中,该趋势是否延续还是改变成相反的趋势或盘整,这样的问题在当下的层次上永远是“不患”的,无位次的。任何宣称自己能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的,就如同在地球上宣称自己不受地球引力影响一样无效,这是任何面对技术图形的人都必须时刻牢记的。但这个两难的“不患“,在“所有级别的走势都能分解成趋势与盘整”的“不患”下,又成了其“患”,就因此可以位次(该问题的理解,可以参考本ID关于《论语》相关章节的解释)。正因为当下的走势是两难的,也就是在不完美到完美的动态过程中,这就构成了其“不患”而位次的基础。“走势终完美”,而走势“不患”地可以分解成趋势与盘整,换言之,“趋势终完美,盘整也终完美”。(17课)


这个“静态”到“动态”的转化,是缠论有别于其它理论的根本。试图寻找一个套子(比如画线),都是试图将走势固化成某种模式。但实际走势没有模式,只有各种规则和边界条件交织在一起的当下转化。如何在各种转化中自由出入,才是缠论应该追求的目标。


在能够真正做到用不同视角同时考察走势的时候,原有的某些概念也变得模糊起来。


比如趋势与盘整。



趋势可以是盘整的一部分,也可以分解成不同的盘整;盘整可以是盘整,也可以是同级别趋势的一个中枢。在当下没有什么是一定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趋势与盘整都只不过是利用人为的规则对走势的一种划分。就如一开始提到的硬币,有多少个“面”,不是硬币决定的,是由观测者的规则和边界条件决定的。


趋势和盘整就变成了规则和边界条件的向外展示的幻象。当趋势和盘整的概念也被抹掉之后,还剩下什么?


这篇文字写到现在,有一个东西除了在一开始略微谈及之后,从来没有敢去碰过,那就是“中枢”。


在开始提到中枢的时候,我用了“假设”和“如果”这两个词。走势可以依照价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分成上、下、横三种,走势终完美就是一个现实存在。但中枢的提出却没有任何根据,只能是一个人为的规定,所以索性取巧离得远远的。现在兜兜转转,绕了好大一圈,却又回到了这个概念上来。


然而我依旧毫无头绪。中枢是一个人为的强制命名?还是走势的自有属性?


如果中枢这个概念不能解决,第二原理就无法出现,没有第二原理,整个缠论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上面这么多字也全是毫无用处的废话。


以我的能力,大概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上面提到的几个可疑的问题,一并留到以后继续去学习研究吧。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决定转移话题,躲开这个尴尬的东西,谈一下更为高大上的话题。


不管到什么地方,遇到什么人,只要沾了缠论的圈子,总会有人问:怎么看走势终完美?也总会有人跳出来故作高深,弄些神神秘秘、模棱两可的话来表达一个谁也看不懂的意见。


但缠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交流不一定有智慧,但智慧应该可以交流的,一个不懂得交流的所谓智慧,能是智慧吗”(2007-02-01)。能不能讲清楚这个走势终完美,是看一个人学习缠论态度的最好方式。


“走势终完美”这句话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任何走势,无论是趋势还是盘整,在图形上最终都要完成。另一方面,一旦某种类型的走势完成以后,就会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走势,这就是“不患”而有其位次。(17课)


刚刚接触缠论,明白这两个意思就行了,类似于物理上的能量守恒定律。先知道这个原理的存在,至于怎么运用,那是后面的事情。


在有了中枢这个概念之后,走势终完美就变成了走势必有中枢,也就是必有连续三段有重叠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缠论整个的逻辑推导和所有的定理定律,都是从这一个基础开始的。


再多学一点,知道了递归和两个递归函数a1=F0(a0) an+1=F1(an),就可以在最低级别寻找中枢、走势类型,然后慢慢递归到更大级别。


在这个阶段,一般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际走势图上一点点勾画,同时也是学习缠论最困惑的时期。如果愿意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弄清楚基本的概念以及各种定理定律之后,就会看到你所画的各种线条在走势上呈现出一种生长的状态。


笔线段(或者3K或者其它什么东西)----最低级别中枢----最低级别走势类型----高一级别中枢----高一级别走势类型----更高一级别中枢……如此无限延伸下去。


到了这个阶段,可能对“分形”这种东西会有所感悟,感觉像在用一块块很小的积木搭建出小的模块,再用这些小的模块搭建更大级别的模块,最终呈现出无比庞大无比复杂的某个形象。


有些人可能会以为这就是“走势如花开”,其实还算不上,顶多可以看做一朵塑料花。因为此时这朵花只是由笔线段或者其它什么东西一步步构建出来的,就像用塑料木头雕刻出一朵花一样。正如前面所说,这些东西都是人为规定的,是没有生命的。缠论和走势并不会止步于此。


在这个方向继续下去,慢慢地不用在图上画线了,也能够大概地看出走势的结构了,也不用纠结不同时间周期图表上的异同了,不画线反而对走势的各种分解组合更加清晰了,那朵花就开始灵动起来。


终于有一天,砰地一声或者biu的一下或者什么都没发生,眼中再也没有了满天乱飞的各种线条、各种分解组合,脑子里也没有了中枢、盘整、趋势,没有级别、买卖点,也没有了缠论。


走势,成为了走势自己。


如同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台上摆一张躺椅,泡一壶香茗,耳边有轻柔的音乐,没有人来打扰,也没有事情可做,你只想一个人独处。而此时,手边一盆鲜花,恰好静静开放。


一根根K线自发生长,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进进退退,慢慢长大,慢慢变老。一个家族慢慢出现,慢慢壮大,慢慢败亡。你同时看到了家族的兴衰,也看到了每一个的生死。总有一天,另一个孩子离开家乡,开始了新的旅程。


中枢、级别、买卖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心是平静的,带着一点点喜悦。这种喜悦不是来自外界的刺激,是内心自发的由内而外的喜悦,如同佛教的“法喜”,于呼吸之间自然呈现。这时候,“走势花开”不再是一个比喻,不再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而是一种切实的存在。


这种状态有赖于心情和环境。当生活的琐事和内心的繁忙塞住你的感觉,这种状态就不会持续下去。但另一种看待走势的方法就出现了。


任意走势,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中枢,以及走势的当下与该中枢的关系。再看一眼,会看到不同级别的中枢,以及各自之间的关系。再多看几眼,盘整、趋势这些东西就都出来了。


如果要说,可能会啰里啰嗦说一大堆。看得越仔细,可以说的东西就越多,说的越多,看得就越仔细。但说个半天,也不会超出第一眼看到的东西。


我把前一种称为“看走势如花开”,这是一种心境。后一种称为“看走势如掌纹”,这是一种方法。至于是不是符合缠师的原意,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东西跟赚不赚钱不存在正比关系。因为这是对事物(走势)的观察,而赚钱是基于这种观察的操作。观察与操作,分成两种东西,而不是一体。这种犹如人格分裂般的困惑缠了我很久。


直到有一天,我从网上看到了一个词:“宗教幻觉”。大概是说,科学家发现,宗教体验其实是大脑的一种幻觉和感知错乱。像佛教打坐的入定、基督教徒看到了上帝、感受到世间至高的幸福、和宇宙融为一体这些东西,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在人的大脑重现。信仰与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那一刻知道了什么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叫“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不再纠结这些东西之后,终于摆脱瞎眼乱撞的状态,进入实证的阶段。尽管如前文所述,依然存在许多不解之处,但已经可以试探着向前迈出一步。


第一步:买入。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级别与背驰这两座大山。


本文至此结束,必须要声明一下:这只是本人学习过程中的一点记录,每个人都会从缠论和市场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被我误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