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分量

               

七月的中午,我站在街上,太阳阴冷而又死气沉沉的。一口气堵在心口,在那坠着,犹如200迈的速度掉进了一口深渊,呼吸困难,目之所及,尽是一片灰蒙蒙的死静。生命没用了重量。我感觉就快要死了,马上就要死了。

来来去去晃动着汽车的虚影,黑白色的线条在我眼前滑过,我感受不到不到自己心的温度。上班的地方就在马路对面,我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我迈不动自己的步子,我不知道我需要跨过马路,走进大楼,按下八楼的电梯,打卡····

我思考停滞了,呼吸停滞了,生命的流动也停滞了。我真的快死了,马上就要死了。死了已挺好,至少有死了是一种解脱这种说法。我没有这种想法,我什么都意识不到·····

“走啊,愣着干嘛?”肩膀被人猛烈的拍了一下。

我抖了一下脑袋,晃动的车影变得轮廓起来,轰鸣声一下子涌进耳膜,嗅到了车尾气混上灰尘的味道,头顶传来灼热的触感,胸前的衣襟已经湿透了,汗水沿着鼻子流进嘴唇。七月份的武汉,在室外走动简直是要人老命。

我跟着那人跨过了马路,跨进了大楼······

坐在自己的凳子上,办公室的空调的凉意透着身上湿透的衣裳有一种冰凉的触感。从他拍醒我到现在,我一直都低头沉默着,恍恍惚惚,我在努力回想,重新归纳着生命,拟合自己的魂魄。

我打开了手里的手机,它一直在我手里。我已经知道了是什么原因。我打开微信,已经没有了置顶栏目。就在十分钟前,我跟置顶的女朋友说“我们分手吧”,然后火速的删掉了她的微信和电话,我不敢收到她的回复,我不敢。

如果她直接回复我一句“好的”,我会觉得她一点也没有喜欢我,我会无比的失落,爱一个人得不到同等的回复会心生怨怼,几何堆积成憎恨。

我知道她有多爱我,爱一个人是藏不住的,不是吗?如果她因为体谅而回复我这么两个字,我会更心痛。我辜负了一个怎样的好女孩啊,我活该一辈子承受独孤之苦,因为我已经把上帝赐给我的最好的那个另一半摈弃了。我预支了余生的全部爱情于她,未来的路注定孤独而冷清。

如果她回复“为什么?给我一个理由。”我上哪去给她一个合适的理由呢?我有一千个借口。比如说我们两三观不合,异地恋是不会有结果的,距离是我们最大阻碍,我讨厌你的小脾气,我不喜欢你的理性踏实·····可我一个也说不出口,我说服不了自己。我有一时的突如其来的想法,不然我也不至于提出分手。尽管内心深处我知道那些个理由是我的无理取闹,可是人到底是被自己情感支配的生物,在某一情绪的刺激下,某种念头会被无限放大,充斥脑海。

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面对爱情的得失的时候会有多难受,我不是第一次恋爱。无疑就是重新再找一个而已,余生还长,我还会遇到很多女孩,就以往的经验来说,我还不至于找不到女朋友。好的都在下一站等着呢。

我错了,错得很严重了。原来爱一个人,真的会融进生命。

我受不了,一分钟我也受不了,我不想再感受那种活着又死着的滋味。犯贱也好,卑微也好,无耻也好。我必须要把她找回来,我一定要这么做,必须得这么做。

我记得她的电话号,也只记得她的电话。我迫不及待的输入她的电话号,搜索到她的微信,看到那个熟悉的头像。像是过了很久很久,死了又活了一场,那个头像还是那个样可爱而又特别,它就应该存在列表首列,那样的微信才是完整的。就像我的生命一样,必须是她,才是完整。

她同意了我的好友请求,我用命令又请求的口气发了一句“我们和好吧”。

“好的”。

我何其的幸运,我快要高兴死了。

于是,我就这样分手又和好了。前后历时不到一小时。可那种滋味我是真的不想再来过了。

就这样爱到余生,在她后面死去。然后下辈子再去寻觅她的身影,不过再也不要提分手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今年7月份,来女士的不幸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不愿意提及的恶性,其丈夫用如此残忍的方式杀...
    芋柯阅读 3,803评论 0 0
  • ———— “陆......忆......中......醒......” “陆忆......中......醒.......
    陆意阅读 5,515评论 22 58
  • 你有试过上课的时候上着上着突然流下眼泪然后偷偷抹掉的感受吗 你有试过一在学校难受的时候却不能告诉任何人自己憋的难受...
    西风情阅读 4,434评论 0 0
  • 雾霾时期的爱情。一对恋人,异时空,相恋十年...... 文 | 一枕清风 切齿痛恨而切肤痛惜的才是情人 ——木心 ...
    一枕清风阅读 6,961评论 11 12
  • 1 我们牵着手,走到区广场。广场上很热闹,一群老太太在空地上跳舞,一些小朋友在滑旱冰。她拉着我走到广场,让我坐在花...
    豆腐帮十三太饱阅读 35,103评论 17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