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一天开始了,小熙和朋友睁开眼睛,看着和暖的阳光晒进屋子,二人点了早餐。
吃饱喝足,趁着精神,小熙决定拖着朋友去茶室喝茶看书。
小熙喜欢去安静的地方看书,图书馆是占座党的天地,就和大学自习室一样,小熙早就放弃了。
有点品位的书局也是要很早去才能有舒心的位置,有名的书局也都熙熙攘攘。
小熙还是喜欢茶室,安静、有水喝、有舒服的椅子,如果靠窗还能晒晒太阳,幸运的话老板还养只猫。
小熙和朋友在茶室安静地坐着,整个茶室都是要么看书要么发呆的喝茶人。
可惜安静很快就被打破了。
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一个小孩也进来点了壶茶。孩子从一开始大声数数到咿咿呀呀一直喊,周围的人虽然皱眉但是也假装听不见。孩子妈妈偶尔发出嘘声,但对孩子肯定是没用的,更像是嘘给周围人看的:你看,我已经嘘她了,她还不听,我也没办法啊!
后来妈妈就当孩子不存在,任由孩子跑来跑去,新进来的客人看着一个没人看管的孩子,还向四周张望以为谁家宝宝走丢了。
小熙最后和朋友买单走了,决定去一家意大利餐厅吃饭。
那家餐厅是约会很好的地方,经常有约会或者一群闺蜜聚会选在那里。
“好安静啊,环境不错。”
朋友和小熙齐声发出感慨。
我们身边一桌情侣在卿卿我我地吃饭,一桌是几个商务人士在点餐,大家相安无事,小声聊着。
忽然走上来三个妈妈带着几个孩子。孩子们吵吵闹闹特别欢腾。几个妈妈照例“嘘”了几下。孩子就跟没听到一样,其他宾客倒是都听到了。
小熙和朋友的聊天思路也被打乱了,吃的心烦意乱。不断地问对方:“我刚才说到哪了”。
孩子们嘻嘻哈哈大吵大闹,没办法,服务员出面开始管理几个小孩。其他桌客人举手示意需要服务,服务员一边叫几个孩子不要闹,一边慌乱地点餐。
我和朋友最终还是决定买单,打包回家。我走出去的时候看到几个孩子抱着游戏机在大声地玩闹,而几个妈妈好像并没有听到,自顾自聚到一堆吃饭聊天。
也许她们已经免疫了吧。也许自己孩子的吵闹声对她们来说就是好听的音乐伴奏。而其他宾客的白眼、服务员的哀怨、餐桌上方突然被吵醒的苍蝇对她们来说应该都可以忽视吧。
更让小熙心痛的是,面对服务员“去去去、哎哎哎”似的哄赶,这几个孩子还不以为然地继续我行我素,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听到服务员对孩子们喊“你们几个小声点”孩子家长也没觉得要自己先把孩子管好才对,反而很放松,好像觉得终于有人替我管孩子了。
我也见过教育的很好的小孩,有些家长非常在乎孩子在公众场合的行为规范。而这样的家长越多,熊孩子的家长对比就越明显。
餐厅、茶室、飞机、火车、书店、图书馆......
小熙记得一次在飞机上,旁边的小孩一直在踹前边乘客的椅子。前边的乘客已经回了几次头表示不满,孩子的妈妈还是假装没看见。顶多跟孩子说:“宝贝不要踢啦,再踢阿姨不高兴喽。”孩子就当没听见,继续踹前面的椅背。
说实话小熙越看越紧张,因为小熙怕前面的姐姐忍不住骂这个孩子,那孩子妈妈就会很伤心;如果前面的姐姐忍不住骂孩子的妈妈,那么孩子就会被吓哭,严重的话还会有心理阴影,毕竟这孩子看起来已经懂事了。
小熙的心悬着,那个妈妈也就没再说什么,反而开始唱起了儿歌,全飞机的人都得听她唱“小兔子乖乖”,而她女儿踢前面的椅子越来越欢,就差要跳起来了。
小熙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很想和孩子说乖乖安静一点好不好,但是看那个孩子的妈妈,小熙觉得这样做估计会被打。
后来前面的姐姐实在忍无可忍,当着孩子的面和那个妈妈吵了起来,一直吵到下飞机。那个姐姐的家人坐在她周围,四五个大人加入了骂战。
孩子一直哭,我想不论那个忍不住发脾气的姐姐,还是周围看着姐姐教育那个妈妈的人都不希望这样的场景发生,毕竟谁都不想惹气,谁都不想好像在欺负那个妈妈和孩子一样。
不论二人说了什么,不论那个妈妈多么有理、多么委屈、多么“你们知道孩子是不受控制的”多么“你没生过你哪里知道养孩子的不容易”她的孩子看着别人和自己的妈妈大喊大叫,对孩子来说也是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吧。
我想到一句话:如果你自己不教育你的孩子,早晚会有人替你教育。为了避免遇到忍耐力有限的“别人”,家长还是不要放任自己的孩子成为熊孩子比较好。如果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孩子实在不能受控,家长也许可以采取其他积极的措施来降低周围人的忍耐成本和怨气吧。
我的朋友有些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很多人都参加育儿班,希望学习科学的育儿方式,更合理地教育自己的小孩,这让小熙觉得是个很好的趋势。也许飞机上的那个妈妈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孩子安静下来,也许她只是需要一个人告诉她怎样做。
家长教育孩子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体,其实也是保护孩子免受不必要的指摘和冲击的善良之举。不对别人善良,也要对自己的孩子善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