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目标是推“学习力”课程,结果有些挫败,理想太丰满,现实太残酷,看到自己内心有失望,有沮丧,也有迷惑。
我确定这是好课程,我完全相信王老师实力,问自己,我做这个课程初心是什么?看到一些家长不懂得正确方法,还乐此不彼坚持,最终都是孩子不好,认为都是孩子问题来咨询,家长困惑迷茫无助我不心疼,可我不想看着孩子被耽搁。所以,为了家长及时清醒,为了孩子早日受益,我和王老师几经商量才确定这个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还不紧张的小学阶段就学习好方法养成学习好习惯,一点点刻意练习直至成为学习重要一部分,这样初中学习自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只有早学习早行动,家长才不至在“醒来”那一天说“晚了晚了”。这是我的初心,我可以清晰照见它。可在别人眼里,我们就是为了钱而来,这种想法本没错,毕竟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现实社会,可大家看不到“钱”背后真正的价值,我很不解,同时质疑自己:为何我们的初心不能被看见?
我在扮演“拯救者”吗?是的,而且我清晰看到每当涉及到“孩子”的议题,我很容易被卷入,义无反顾被卷入。
这是个很有趣的事情,常常告诫大家不做“拯救者”,为何我并没有活出来?也许我见识那么多无助家长,无辜孩子,我没法做到像医生面对病人那样淡然处之,因为我的心依然在鲜活跳动,不能麻木,不能司空见惯。
作为一名咨询师的职业习惯,就喜欢刨根挖底,为何我和孩子连接这么紧?从我开始做家庭教育,我就把这看做今生使命,也是生命意义所在。
从成长经历来看,我愿意相信这是上帝派遣。
从小我就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记得上学路上,哪怕快要迟到,如果后面有一个小朋友走来,我一定会停下来等她。隔壁伙伴小我五六岁,我们却形影不离,吃饭睡觉都常常在一起。小时候最爱玩得游戏就是当老师,扮演老师身份的那个人总是我。
初中毕业如愿上了师范,站上讲台那刻,我就感受到我是与众不同的老师,愿意和他们待在一起,愿意和他们聊天扯家常,我们建立的关系是那么好。美好的回忆太多,只说两件:
团林小学时,班上有个不爱写作业的孩子,那天他告诉我作业忘带,不是第一次行为,决定陪他回去拿。问他家离学校远不远,他说不远。结果走了快一小时,耽误了我上课。但那次经历后,我对这个孩子有了更多了解,从一年级起成绩就不好,家长老师基本放弃。于是每次作业考试,我都多关注他一些,不会做的题启发他做、教他做。结果是作业考试都经常拿高分,每次念分数,胖胖小男孩都有些不好意思,同学也给他鼓励的掌声,期末,他竟然拿到“92分”,同年级老师不相信,还特意审视他的试卷。今天回忆起来依然是那么清晰,他们家每到秋天就在街上卖甘蔗,每次碰到他爸妈,都硬要塞给甘蔗。(今天来看,其实孩子的进步就因为我凭感觉做对了一件事,每次作业考试对他多点关注,启发引导帮他拿到高分,就是为了建立对学习一份好感觉,借由外力引发内动力)
另一件事:有次生病请假两三天在家休息,浑身软弱无力,走路飘飘然。结果上班去,竟然爬楼梯连走带跑,一步竟然上三台阶,那刻我明白,我的心在这里,那刻也更笃定,我听从了心的选择。
最后能够走上心理咨询之路,还是因为学生,很简单的原因,看了一本书《我叫谢坤山》,感受到积极暗示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而我们的孩子,父母给到更多都是负面暗示,所以也在决定孩子一生。好奇心驱使,让我结缘心理学,开始传播家庭教育。
写下这些,松了一口气,仿佛为自己过度行为找到一个合适理由。感谢这洋洋洒洒文字,一气呵成的书写,让我放下心来了,上帝掌控一切,我一粒尘埃,顺势而为,做自己能做,量力而行就好。稻盛和夫说:人生意义在于,生命结束时灵魂能比降生时更高尚一些。我在过程中努力,在结果上顺其自然,就离高尚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