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今年5月1日,
一则“一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自杀新闻”
让小编在这个本该满心欢喜的五一假期
里感到一丝惋惜。
(关于此次事件的介绍可阅读
“是学术不过关,还是导师刁难….”
是学术不过关,还是导师刁难,“一言堂”式审核制度下,研究生该如何跟导师和谐相处?
)然而这不是个例,
近几年来,研究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
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环境
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起起悲剧的发生?
纵观近几年的“研究生自杀”事件,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事件的共同之处无非两点:
1.导师的原因
由于我国教育体系的特点,导致了导师对研究生的生活具有“生杀大权”。
一方面,我们把导师称“老师”——期待其能够在为人处世、学术学习上给予我们指导;另一方面,我们把导师称为“老板”——我们帮导师干活,导师发一定的补助。
一个好的导师对于一个人的学术成长和研究生生涯体验不言而喻。总的来说导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人品好、学术水平高、项目多、肯花时间指导的导师。当然这类导师竞争比较大,要求研究生同样优秀。
(2)人品好,学术水平高,项目多但没时间具体指导的导师。这类导师往往会让课题组年轻老师或者博士来带,其实这样下来也会有收获。
(3)人品好但不怎么管的导师。这类导师虽然没有很多项目让你成长,但同时也有了大量的时间自己去学习研究。
(4)最差的就是人品差不靠谱的导师。
如果你的导师懂得换位思考,知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压榨学生价值,以实现自己在工作上的成绩。那么恭喜你,你很幸运。
如果很不幸,你的导师避开了以上特点,也请你坦然的接受这一现状,并做好面对压力的心理准备。
2.研究生自身心理脆弱敏感
由于90后这一代,属于独生子女的人比较多,所以家里从小的关心照顾,以及在求学道路上顺利,导致我们面临挫折和高压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心理承压能力自然会比较差,内心也比较脆弱敏感。
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才导致了这样的悲剧。
作为研究生,我们不过多的去分析这些“导师”为什么会给学生造成如此大的压力,因为作为学生的我们无力去改变导师,过多分析导师的原因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实质的帮助。(需要国家和媒体解决)
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调整自己在面临这样压力下的心理状态,练就一颗“强心脏”。
1.摆正自己的心态,改掉学生思维。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是成年人之间的对话,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合作是成年人之间的合作。不做“伸手党”,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盲目的顺从也不盲目的拒绝,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2.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我们可以试着站在导师的角度去考虑一下:是不是导师也在工作上有很大的压力,如果我们的工作无法令导师感到满意,那么导师的工作也没法正常进行,甚至会影响到生活?
尝试着将心比心,虽然对方不理解我们的难处,但我们可以去理解对方的难处,这样心里也会看开很多。
如果很不幸,对方就是单纯的想折磨你,头铁一点的可以直接退学重新考研或者工作。
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选择的则是隐忍,那么不妨可以把这看成是人生的一道坎,迈过这道坎后再面临什么困难都不会害怕。
3.找到合理的解决和发泄方式
可以和好朋友或者家人多多倾诉心里的委屈不满,有时候很多事情就是因为堆积在心里太久了,所以钻了牛角尖,一时会想不开,但将心里的负面情绪宣泄后,得到他人的安慰,内心便会轻松很多。
不要觉得把心事告诉了朋友会影响人家的心情,告诉家人会让他们担心。要明白他们很乐意你可以把自己的心事与他们分享,这样他们会知道自己在你的心里是有地位的,对他们来说会增加自己的被认同感,对你来说又可以及时泄压,何乐而不为呢?
相反,如果一直憋着不说,一旦自己真的做出了傻事,那你有想过家人和朋友会有多伤心吗?
其实作为学生,每个人都会有这方面的不如意,比如小编的这一位同学:
他的导师就从来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组会汇报时,学生还没讲5分钟,导师就打断,劈头盖脸一顿批评,说学生的工作一无是处,没有任何意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然而导师自己也并没认真听,对研究内容也没有熟练掌握。批评中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关于课题研究的改进方向或解决方法等实质性的建议,就是单纯的批评。
面对这样的导师能有什么办法?
小编的这位同学每次开完组会挨骂之后,就和师兄弟们晚上出去喝酒,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在酒桌上一起疯狂吐槽。回到宿舍之后又再给室友吐槽一遍,室友们也是跟着一起狂喷他的导师。第二天醒来,啥事都没有了,跟往常一样活蹦乱跳。大家都很佩服他,有如此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阿Q精神)。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办法
在面临挫折和压力时去改变环境,
那么就去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练就一颗强大的心脏。
世上还有那么多的精彩没有见识过,
这点事儿又算的了什么呢?
如果你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和科研心得愿意分享,
文字编辑:头铁阿韬
内容完善:子文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