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秘书讲写作:教你写好答辩状的窍门,学会了就不需要请律师了!
(一)深入研究起诉内容(事实与法律依据)
1、全面理解事实陈述
仔细研读起诉状中的每个事实判断,不遗漏任何细节。如果是在劳动仲裁中,原告的起诉状提到关于工作时间、工作任务安排、工资发放等事实内容,被告需要逐一对这些事实进行剖析,判断其中哪些是与真情况相符的,哪些是存在出入的,并标记出来。因为对事实的深入认知是答辩的基础,如果对事实都含糊不清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答辩。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事实,如涉及一连串事件顺序或多个参与方的劳动争议案件,要梳理清楚每个环节的因果关系和事件走向。
2、剖析法律依据的适用性
对于原告在起诉状中提出的法律依据进行深度分析。以侵权诉讼为例,如果原告依据某侵权法条款要求被告承担赔偿责任,被告需要专门查找和研究该条款的准确含义、适用范围以及是否在本案件中有特殊情况。比如该条款是否需要满足特定的主观过错要件,而本案件中被告能否证明自己并不存在这样的过错,通过对法律依据的细致剖析找出可以反驳的点,从而为自己的答辩构建法律基础。
(二)构建完整的答辩逻辑
1、以反驳原告观点为核心
在不请律师的情况下,答辩状要紧紧围绕反驳原告的观点来构建逻辑。还是以劳动仲裁为例,如果原告称被告克扣工资,被告的答辩逻辑就要从否定克扣工资这一结论开始展开。首先从是否有克扣行为的事实层面进行反驳(如列出工资发放明细等),其次从法律层面分析即使存在工资数额差异是否符合克扣的法律定义(如根据劳动法律法规中有关于工资扣除的合法情形等),最后得出结论要求驳回原告关于克扣工资的指控,整个逻辑链要完整且简洁明了,让法官能够容易抓住重点。
2、条理清晰地组织内容
在组织答辩内容时要分点分段、条理清晰。例如在合同纠纷中,先段落论述合同签署的真实意图,再论述实际履行情况,接着针对原告提出的违约指控从事实和法律上进行反驳,最后总结表明自己的答辩主张。每一部分明确一个论述重点,并且段落之间使用适当的连接词(如然而、再者等)或者过渡语句(如“基于上述事实,下面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使整个答辩状读起来连贯而有条理,不会给法官造成思维混乱的感觉。
作者李秘书一家三口
(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证据
1、挖掘自身有利证据
全面梳理所有与案件相关的情况,从中挖掘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例中,如果被告被指控故意伤害原告,但被告有证据表明是原告先挑衅并且自己是出于正当防卫,那么当时的现场监控录像、旁观者的证人证言等就是对被告极为有利的证据。同时还要从证据的不同类型(如文件、视听、证人证言等)整体考量,确保找到各类型证据中的有利因素来支撑自己的答辩。
2、有效展示证据与答辩的关联性
在答辩状中要明确指出证据与答辩内容的联系。例如在上文人身损害赔偿案例中,关于现场监控录像这一证据,要在答辩状中写明“现场监控录像显示在XX时刻,原告对被告进行挑衅,随后被告实施的防卫行为,这足以证明被告并非故意伤害原告,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与答辩主张相符合”,这样让法官能够直观地看到证据是如何支持答辩观点的。
(四)规范答辩状的语言与格式
1、语言表达遵循法律文书风格
使用客观、正式、规范的语言书写答辩状。避免口语化和随意性表达。像在商业纠纷中,不能将“我觉得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改为“依据商业交易的常规原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方的行为不符合合法交易模式”。尽量使用法言法语,如果不确定某些专业术语的使用准确与否可以查阅相关的法律资料或者案例,确保答辩状的语言上能够体现法律事务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2、格式规范符合法 院要求
按照当地法 院对于答辩状格式的要求进行书写。通常包括标题(如“答辩状”字样应居中等)、答辩人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联系方式、地址等)、答辩内容、结尾(答辩人的签名和日期等)几个部分。如果不遵循格式规范,可能会导致法 院要求重新提交或者对被告产生不好的印象,影响答辩的效果。例如有些法 院要求答辩人基本信息按特定顺序排列,就需要严格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