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2月24日,正月二十八,是我奶奶的生辰。
日军侵华战争期间,我奶奶家的老宅被日军占据做了指挥部。
那时她才十几岁,自在的闺阁生活就此停止。
等我记事时,奶奶已经接近七十岁。她喜欢回忆那十几岁之前的富贵生活,细致入微的回忆给我的青春生活铺了一层浪漫的幻想。
后来读到《红楼梦》时,曹雪芹十几岁时被抄家,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骤然中断。
就像我奶奶很喜欢回忆曾经的繁华生活一样,曹雪芹用了一生的光阴都在写回忆。
回忆“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回忆“钟鸣鼎食,烈火烹油”,回忆“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抗日战争结束后,被“雪藏”(怕被日本兵发现)多年的奶奶,以二十三岁“高龄”做了填房,嫁给了我爷爷。奶奶在娘家时,族中排行第八,称“八姑娘”,她嫌“八”难听,又因是最小的姑娘,都称“小姑娘”。我爷爷的第一任太太娘家姓白,排行第二,称“二姑娘”。我奶奶成婚后,作为白家继二姑娘,也行女儿礼,每每去白家走亲戚,佃户家人都称“二姑娘”。
奶奶回忆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做“小姑娘”时受家族宠爱,裁新衣、听戏,还有学绣花裁剪这些闺中技艺;另一部分是婚后做“二姑娘”去白家时遇到的新奇的见识,比如作为陪客去袁世凯家的花园游玩。
还有一些沉重的苦难,她不太愿意提起,比如被日本兵追赶时,“小辫子都跑直了”的惊恐,我三叔本是双胞胎,但当时已穷困至极,生生饿死一个;我爷爷被划成“右派”时,被人打死,她去收尸时七窍流血的惨状……她不提。
她一生坚强开朗,受尽苦难,也从不苛责任何人,从始至终都有着善良大气的风范。她从未在背后说过任何人的坏话。她的人生走到暮年时,越发怀念早年的美好时光。
晚年的曹雪芹居住北京西郊,经历了人生的艰辛,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况时,还在“十年辛苦不寻常”地回忆曾经的繁华。
《红楼梦》中对衣服材质花色的描绘,令人惊叹,是只有“江宁织造”家的公子才能写出的文字。每每读到精致的服饰描绘,都能忆起我奶奶“宝蓝缎子的旗袍,大镶大绲”,还有她嫂子成亲时“凤冠霞帔,织锦的喜服”。
读到“茄鲞”“荷叶莲蓬汤”时,那繁复的制作工艺,我便能联想到奶奶精湛的厨艺。她是一个人能出席面的,家常菜也做得惊艳,槐花能蒸得轻软微甜,野菜能做得又鲜又嫩,一把豌豆也能先泡后煮上笼屉蒸出豌豆糕,举刀切块盛盘,香甜软糯,不觉多吃。至于煎炸烹煮,凉盘热菜,都是让人吃到光盘的。
他们都在回忆,回忆那逝去的美好的旧时光。
都说悲剧才够深刻,大团圆的结局总是庸俗。
可当真“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痛的是承载着记忆的人。
张爱玲在《红楼梦靥》中的《红楼梦未完》的第一段: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俞平伯先生在《辨原本回目只有八十》一文中写道:“《红楼梦》原书只有八十回,是曹雪芹做的;后面的四十回,是高鹗续的。这已是确定了的判断,无可动摇。读者只要一看胡适之先生底《红楼梦考证》,便可了然。”(见《俞平伯论红楼梦》92页)
都说“红楼未完”,只是它需要完结吗?
借用蒋方舟的书名“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红楼梦》的结局在前五回就已经写好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白茫茫一片大雪真干净……”
所谓“红楼梦”,对很多人来说,更注重“梦”。那一场青春的幻梦,在现实的困顿潦倒走投无路之中,还是希望沉醉不醒的。
当年我考上大学之时,对基督教不是很虔诚的奶奶还专门做了一场很多人的集会。那时的我,忽然感到后悔,后悔自己没有更努力地去学习,去考更好的学校。
也是那时我才明白,我的奶奶,是多么希望我能耀门楣、振家声,即使我是女孩。
所以,后来读到“兰桂齐芳”之时,我有点相信,如果是曹雪芹本人,不见得没有如此期望,期望家道复兴,期望家业重盛。
人事散尽、祖业凋零,他真的能一笔一笔写下所有的死亡、衰败和没落吗?
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石头兄已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诸金钗也已归至离恨天灌愁海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或许大梦初觉之人,会如刘备第三次到达草庐,于窗外听到卧龙诸葛一句吟诵: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此为开篇。
PS:
决定要写这个公众号之前,我问自己:这件事很可能徒劳无功,你是否还是要做?
我在正在看的纸稿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了:即使徒劳无功,也还是要做。
因为,“我为的是我的心。”
201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