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拍的《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个情节,郭靖在蒙古向江南七怪学功夫,整整十年都没什么长进,勤学苦练,学到的还只是四师父和五师父的根基功夫。师父们都觉得是他天资愚笨,失去信心,最要命的是他自己也这样想,两年后的醉仙楼比武之约已近,怎么办?
我们来算一下,如果郭靖每天只习武3小时,一年按365天,十年按3650天计,习武时间早已超过10000小时。可为什么效果还是不太好呢?
我们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特别是《异类》这本书列举了大量例子说明,一旦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学习了一万个小时之后,将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然而一万小时定律在郭靖这里似乎不管用了。
为什么一万小时的练功不管用?不是说好练习一万小时就成专家了么?此时的郭靖也该成为武林高手了才对。就在大家迷惑不解的时候,全真教马钰道长出现,指出了原因:“教而不明其法,学而不得其道”。
既然咱们是终生学习的人,就要了解这个“学习之道”究竟是什么?以免做无用功。
大学时期宿舍有一个阿甘同学,每天对着墙上的镜子练习双截棍,无论白天黑夜,乐此不疲,据我观察,他在练习的时候要时不时的走到电脑前查看视频中的双截棍高手的动作,停下来思考一阵,再回到镜子前练习,一个动作通常反复经过几十次以上的练习,就这样练了几个学期下来,镜子打碎了好几块,最后双手分别同时耍两支双截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问他练习双截棍的感想,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练双节棍的经历让我深信一万小时定律 ,后来我又明白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万小时定律要基于自己的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如何能坚持到一万小时呢?当然,对于那些天赋异禀的人来说,他们本身具有超越常人的专注力、意志力、以及天赋,这些人另当别论了”。(在公众号"BetterJackSu"后台回复:【双截棍】可以查看阿甘最近的双截棍表演)
在阿甘同学看来,他的双截棍练得出神入化是一万小时定律和兴趣叠加作用的结果。
所以,学习一项技能除了刻苦练习和兴趣就足够了吗?
去年出版的新书《刻意练习》指出,任何学习的路径都是构建”心理表征”的过程。
什么是“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也就是思考时候的心理结构,新手和高手的认知模块是不一样的。比如象棋新手只知道“象走田,马走日”,但象棋高手看到的是棋局的变化,每一步棋子对整部棋局走势的影响,棋局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以及下一步或更多步的招法是什么。
将杰出人物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因素,正是前者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
因此,阿甘同学双截棍耍的好,正是因为构建了有效的心理表征。郭靖练了十年并没有长进,正是因为没有构建足够多有效的心理表征。
也许不用10000小时,只要构建了有效的心理表征,100小时可能就够了。天才是训练出来的,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成为天才,因为他们进行的是无效训练。
《岳飞传》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就是“心理表征”。如果构建好了有效的“心理表征”,那么水平就能提升。那些在某些领域突出的人,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他们拥有最适合这个领域的心理表征。
下面说说我的亲身经历:
(一)唱歌
回到十几年前,我在初一时的学校唱歌比赛经历,当时选了韩红的歌曲《天亮了》,每天放学后在家跟着VCD唱片学唱,记下旋律和歌词,每一句音调、发音方式都牢记于心,直到不放VCD,无论身处何处,整首歌都能完完整整的在我脑袋里播放,从一开始的旋律,到某个时间点开始唱,无论高潮起伏,音调转音,停顿,演唱者中间的情绪变化,呼吸频率,我都能精准地在脑海中完全重现,然后用自己的声音反复发音锤炼,对比自己与原唱有什么不同之处,一个字发音不对,调整发音,一句话唱太快或太慢,重新练习,已经记不清当时整首歌一共练习了几十次还是几百次。比赛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台音乐播放器,音乐响起,我的大脑已经自动播放下一句旋律和歌词,我要做的只不过是从我的嘴里发出声来,因为练习了无数次,几乎整首歌就是自动自发进行。最终的结果是拿到全校第一名,据说效果非常好,当时的场景,用同学的话来讲:“全校轰动”。结束后,一位老师问我,你是不是跟音乐专业老师学习过唱歌,然而我只是笑笑说没有,都是自己一个人在练习,当时年纪小,也得不到什么指点,可能误打误撞学会了刻意练习,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心理表征”。十多年间时不时遇到当年同校的人,总也还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在全校几千人面前演唱过韩红的《天亮了》,虽然现在可能都不记得我的长相,但几乎都对当时的情景印象深刻。
(二)开车
自己开车时,若感觉前方车距离自己缓慢靠近,即使距离较远,我也会下意识的降低车速并在车身平稳的情况下保持安全距离行驶,我会设想如果此刻前方车辆突然急刹车,我也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保证不撞上。而有一个朋友在同样的情况下不会这么做,他喜欢见缝插针,哪里有空隙就马上变道超车,有一次让他载,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万一此时对方车辆突然发生事故急刹车,必然会撞上并且导致连环事故,我们在开车这件事上的心理表征不同,所以开车方式上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三)跑步
上一篇文章写了我的跑步经历(在公众号"BetterJackSu"后台回复:【跑步】可查看),自己从一个学校里体育考试跑1000米都累得不行、倒地不起的人,转变成为每次跑步锻炼至少10公里、跑完还没有什么疲惫感的马拉松业余爱好者,并且连续三年跑完3次全程马拉松。这些都是刻意练习带来的结果,通过训练改变了身体的适应性。有一次跟朋友阿伟聊天,他总觉得跑步特别是长跑这种事情是天赋,由先天条件决定,但我的经历亲身证明,成为马拉松跑者跟天赋完全无关,一个普通人只要有足够的刻意练习,每年跑一次全程马拉松,可以说并不难。
(四)发音
每个男生年轻时都要经历一次变声期,变声期之后,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总感觉自己的声音怪怪的,发声方式总感觉哪里不对劲,而且说话说久了容易疲惫,这些让我困惑了很久,于是我开始寻求改进,好在互联网时代,你想要的几乎一切知识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和学到,我就搜索学习如何正确发声,发现有的人说话压着喉咙,说得很费劲,听的人也很难受;有的人说话喜欢用鼻腔共鸣,比如林志玲的娃娃音、费玉清式唱法;有的老师上课说话发音不对,导致声音嘶哑,难以长时间正常说话教学,要做得持久,就要学会使用横膈肌发声,放松喉咙,这样不仅声音好听,也能更加持久。每种类型的发声我都尝试学习下来,录音给自己听,反馈纠正,刻意练习,最后学会了锻炼横膈肌发音、胸腔共鸣等正确的发声方式,这是一种“一旦学会就不会忘记的技能”,就和学会骑自行车一样。现在我说话的声音比以前的自己好听多了,也能更加持久。听别人说话,我也能听出对方是用何种方式发音,是压着喉咙说话,鼻音重,口齿不清晰,下颚没打开,还是说话声音松散,用了太多气,用了过多的假音,又或者是地域性方言影响产生的音准不对,我都一一构建了分辨这些的声音的心理表征。于是现在变成一个声音控,对声音好听的人特别欣赏。
回顾我以前的人生经历,做得好的地方全是刻意练习带来的结果,做得不好的是因为没有构建足够的心理表征,也就是刻意练习,甚至做了无用功。比如我自己的英语水平,一直没什么长进,还有觉得自己的写作也一直停留在“小学水平”,字写得也不好看,从小就没有好好构建写字的心理表征。
接下来,我要用这一原理指导自己的写作,再慢慢改进英语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改进?《刻意练习》给了我们一些指导方法:
1.寻找一位对某个领域非常熟悉的导师,他要能设定一系列的步骤和里程碑指点你进步。
2.练习的过程必须有反馈,在反馈中纠正错误,改进方法。
3.走出舒适区,刻意练习不是容易的,要设立有挑战性的目标,挑战自己,不能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止步不前。
问题
问题一:在某些情况下,要学习一项技能,实在难以找到能指点自己的导师,该如何是好?又或者寻找导师的代价昂贵,能不能自学成才?
可供参考的方法:
1.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书籍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往往成体系,让书籍指点你。(这就是我一直以来要持续读书的原因。)
2.自己设立一系列有挑战性的成长性目标,逐个突破。(比如我自己,目前暂时做不到“007”写作群每周一篇的文章输出,但是我给自己的挑战是每次写清楚一篇主题文章,允许自己反复修改)
问题二: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1.人有两大动机:逃避痛苦,追求快乐。
好好利用这两大动机,对于我来说,没有学习成长、止步不前的状态是痛苦的,学习新的知识,进入不同领域(相当于活了很多辈子)是快乐的。
2.强烈的渴望,骨子里的认同
如同我坚持跑步一样,给自己一个骨子里认同的理由:保持健康的体魄是一切成就的基石。
3.社会动机
加入跑步打卡群、写作群(如“007”每周写作群)、读书群,让社群的力量带你一起前进,有伙伴一起前行更容易持续下去。
附:富兰克林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富兰克林从小接受过的教育只能达到“能把句子写通顺就不错了”的水平,他偶然看到一期名为《观察家》的英国杂志,发现自己被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他决定也要写出那些漂亮的文章,但是没有人教他怎么练习,他想到了先用自己的话表述文章内容,对比文章,是否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语表达,又强迫自己把文章改写成诗歌,让自己想出不同的表达方式,最后再重新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日积月累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作家,他的著作《穷查理智慧书》以及后来的自传,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详细经过可以在公众号"BetterJackSu"后台回复:【富兰克林】了解)
相关书籍:《异类》《刻意练习》
在公众号"BetterJackSu"后台回复关键字:【双截棍】、【富兰克林】、【跑步】,可查看相应内容。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BetterJackSu
我将和你一起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