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光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要理解这句话之前,需要先清楚什么是礼?礼有什么用?为什么说“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礼呢?
什么是礼?
我所理解的礼,在国家、社会层面是制度、法治,在个人生活中是规矩。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古时候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现在的国家要“依法治国”,老百姓要“遵纪守法”。
那么在个人方面,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没有规矩,在社会上很难有立身之地。这一点就可看出礼的重要性。
那礼有什么用呢?
我觉的《礼记.曲礼》当中对礼的诠释非常到位。“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
定亲疏,就是决定两个人关系的亲疏远近。比如夫妻,父子,君臣,朋友等。因为人际关系的不同,所以亲疏远近不同。
决嫌疑,就是判断事情的对错,在疑难之际解决问题。曹植《君子行》中说:“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就是说君子会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谨守礼节,自然不会处于被别人误会或怀疑的境地。
别异同,就是区别每个人或事儿的不同。孔子曾经因为一件儿事儿很生气,论语中是这么写的。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说鲁国有一个人季氏,在祭家庙的时候,举行了天子才可以使用的八佾之舞,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这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季氏用了天子才能用的东西,是违反礼法的,所以孔子很生气。放到现代,礼是依然存在的。比如家庭聚会,总是长辈坐在上座。公司聚会,总是等大领导发话,大家才可以动筷。诸如此类,繁不胜举。
明是非,这个很好理解了,就是通过制度、法规来判定做的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只有知道了礼,并且守礼了,才不会做违反法律法规的事儿。
那么礼放到现在有什么用处呢?
对于个人来讲,一个有规矩有原则的人往往是受他人欢迎的人。小时候我经常听到大人说一些谁家的孩子没规矩、没家教之类的话。我觉得如果我们被别人说没规矩、没家教,恐怕我们自己也会不开心。
我们再延伸到家庭层面。一个家庭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规矩在,比如孩子作业不做完,不能玩游戏、不能看电视。或者玩游戏、看电视限制多少时间。这其实也算是家规。但是这个家规不完善、不系统。而且关键在于,大多数父母往往都是给孩子设定一些规矩,但从未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限制。或者说,自己定的规矩,自己都不遵守。所以要想自己的孩子有规矩、懂人情世故、接人待物游刃有余,那么要先有家规。或者说,家里的规矩,不只是需要孩子遵守,作为父母同样也要遵守,毕竟家规,是一家人的规矩,不是一个人的。当然家规还只是最底层的,上面应该还有家风,再上面还会有家学。为什么都说富不过三代呢?我觉得这个就跟家风、家学有极大关系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朝代的建立者,往往都会制定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相对完善、合理的制度,并且会不遗余力的遵守、执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才能让国家井然有序的运转。为什么说战国时期,周礼不存,礼乐崩坏,那就是因为,周朝的制度、法治已经不被诸侯们遵守了。诸侯们已经不想着“尊王攘夷”了,都想的是怎么“取而代之”。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最大的莫过于礼,要坚决维护自己国家的礼。
放到现在是一样的,很多公司的领导者,都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公司具备完善、相对合理的规章制度。当然,作为领导者,自己在制定规则之后,也要以身作则的维护公司的制度。因为这样才会让员工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而公司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举个案例:
一个小区因为疫情成了管控区,小区里面有阳性病人正在居家隔离,但是不在同一个楼,而你正好是负责这个管控区的基层人员,你的领导已经开会明确表示,小区内的人员,不论什么情况,一律不准出入小区。正好小区有一病人发病需要急需入院就诊,此时,你会怎么做?
经过讨论大多数人都说救人第一,也有少数人说先向上级汇报情况。两者不同的观点发起了争论,甚至颠覆了三观!
芳姿悟语:
①有时候态度比能力更重要,职场中我们说话办事程序正确就没问题。
②这件事情也有更艺术的处理方式,鱼和熊掌亦可兼得(救人第一和汇报领导第一亦可兼得,答案尽在蔄德思库。)
③知道做不到非真知。
那么,礼只是用来遵守的吗?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层人制定规则,中层人利用规则,下层人遵守规则。我觉得这句话值得大家慎思。如果趋于稳定、那遵纪守法就好。要想变的更好,那需要熟悉规则,然后利于规则,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