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怀念了一下我曾经的手写读书笔记,促就了此文。周围太多人问我:你又带孩子又上班,用什么时间读书?那就认真地谈谈这事。读书这事伴我已久,当妈后仍不离不弃,并且因为孩子的到来,拓宽了我更多的阅读领域,遇到了更好的自己。倚仗读书,我收获新知、支取力量、享受平和。
缘起
回想起童年经历来,有三个场景我记忆深刻,也是我过去、现在及未来几十载读书人生的基础。
场景一:我原生家庭老房子的小闺房内,灯光被我打得很暗,以躲避母亲的早睡监督。而我在不明亮的灯光下,坐在温暖的被窝里,反反复复地翻开那些童话故事。《青鸟》这个故事是当时小小的我最喜爱的,现在成了我一生的甜蜜追忆。当时其实不是很理解故事背后的幸福哲理,但却在我心中烙下了一个印。岁月沉淀后,它仍在。
场景二: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课开始要写作文了。老师要求家长给孩子买作文书。我回家把这事告诉了父母。当时我家应该是”收入不多,开销很大“的局面。但是当时我的母亲,特地跟着父去了省城给我买书。我估摸着买个2、3本差不多了。结果,回来的时候,他们给我带回来了一摞书!没错,一摞,有20多本各种作文书。我当时就被震撼了,我心想原来父母这么舍得为我的学习和读书支出。后来在汪培珽《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一书里,她有提到:要用在能力范围,用自己都意想不到的预算给孩子买书。我非常赞同,以受益孩子的立场。
场景三:后来语文课真的开始写作文了,我从来没有在这件事情上被羁绊过。小学的时候,我还很迷茫:为什么有的同学会写不出作文呢?不就是把心里怎么想的,怎么写出来嘛。大一些知道了,得益于那一摞作文书和很多童话书,这些输入奠定了我的输出。于是,体会甜头后,我与读书,一路紧密相拥。
彼此
在我眼中,读书是彼,笔记是此。彼此之间,相互成就。所读之书,皆成性格;所做笔记,终为积累。
我做读书笔记这件事情,大约可以追溯到初中时代,手写摘抄、剪报粘合,大小笔记本无数。笔记形式多样:有专书专作笔记、同类型不同多书之间的横向比较、不熟知的成语或典故或理论、写入我心的美文美句摘录、而有的甚至仅仅是记下了不认识的字。部分因为搬家遗失了,而更多的笔记内容也会随着时间遗忘。有人说:白搭。
绝非如此。这份积累和沉淀一定在你心中某处静而待之。一日触及,必定促使你更多一点的灵光一现。而这点星星之火,必有燎原之势。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而现在,我的读书笔记开始进阶到了印象笔记。这座巨大的宝藏激发了我无数次感慨,它可以扫描文档、添加标签、便捷搜索。数年之后,这里必将成为我的庞大个人笔记库,形成个人知识体系,更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叩问
试问一下,你有多久没有认真读完一本书了?
理一理思路,是真的没有时间吗?还是在追剧、刷朋友圈?
这两日人民日报有一篇关于读书的文,有一句话颇有道理:“读一本书和读十万字不同,一本书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深化的体系,它本身就是一座黄金屋。而那些零散的文字碎片,是一对没法垒在一起的金子,看起来很美,却很难促使你深入思考,帮你构建完善的思维。”
读书当然没有追剧省力。因为阅读,说到底是一种精神劳动,需要配合思考、需要花费心力。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对阅读是这么界定的:“真正的阅读是通过独自死磕文字,让理解力逐渐变强而达到自我提升的过程。 ”追剧时,为什么会聚精会神?遇到难读的书,精神有时会游离?因为大脑也觉得遇到了障碍,它也开始运作起来了。别放弃,扛过去。
邂逅
2015年底,我开始参加线上的读书社群,也开始码字,努力输出。以前,我独自埋头读书,不分享感受,没有人交流。诚然也是可以,但却因为没有一个输出的平台和途径,无法倒逼我的进一步输入。因为记录读书日志,逐渐影响了身边的人,好友、家人,开始慢慢加入共读一本书的行列,探讨互动。十分欣喜,更万分感动!
心语
今年以来,我已经阅读书籍总计27本,撰写读后感或杂文15篇。
现在,每天与书本会面的时间,应该是我在繁忙生活中给自己的犒赏:身体在此,灵魂远行。读书时间如下:随身带书,几乎不追剧,集中时间段看手机,充分利用工作间隙、和女儿分别看自己书的时间、女儿睡后,还有早起。
读书,大概是这个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读史可以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哲学让人深刻,读心理学让人悦己,读伦理学让人庄重,读逻辑使人缜密。
我没有深刻达以上,但却体会到长期读书的一些好处,比如:专注力更高、逻辑更清晰、下笔更有神,还有对学习新事务有强烈的好奇心。
落笔最后,共享一句毕淑敏的话:“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
当妈后,我成了一个完整的女人,女儿的到来促使了我的成长。而读书伴随我经历这场蜕变,并终将伴我经历未来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