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似乎一下子到了夏天,连续几天20几度的高温让那些厚毛衣、棉外套、呢子大衣变得面目可憎起来,更让人嫌弃的是它们一个个体态臃肿,躺在哪里都觉得碍事又碍眼。而我那些轻巧的开衫,飘逸的长裙,孩子可爱的薄卫衣、卡通体恤还不知所踪。今天早上家里又发生全家总动员给欣欣找夏季校服的场景。虽然问题最后解决了,但整个卧室已经一片狼藉。望着满床满柜子的衣服和一个个打开的收纳箱,我有种要被溺死的感觉。DM捏捏我的手笑着说:姑娘,别发呆了,开工吧!”
于是,我今天的一只“青蛙”临时换成了衣物大整理。
第一步:断舍离。扔扔扔,尤其是孩子的衣服,几乎每一件都难逃变小的命运,鞋子更是全面淘汰。这个动作让我打消了给娃添置品牌鞋和衣服的打算。一双鞋动辄几百元,才穿两三个月,换着穿,估计20次不到,每次出镜成本二十几元,太不划算了!所以,还是大人的衣服更值得投入,嘻嘻,这句才是重点。
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衣服已经多到泛滥成灾,这些衣服中很多从未被宠幸过,只是在换季时被拎起来,从一个冷宫到另一个冷宫……而我,作为一个一贯喜新厌旧的帝王,再次和这些“曾经的爱妃”相见,心里隐隐觉得自己在暴殄天物。罢罢罢,都送到小区的回收箱吧,说不定能找个好人家,也不辜负初相见时她们在商场专柜千娇百媚的模样。
第二步:分装入库。第一步费心,这一步累身。要不是中间补充了一些能量,我几乎没有力气做下去。好在DM是折衣高手,我分类,他折叠,一批一批整理入箱入柜,效率很高。大概没有什么比这些动作更能让人体悟到“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区别。以我自己为例,服装风格慢慢形成,每个季节专宠的衣服和鞋子也就十几件,其它花花绿绿不过是陪衬。当初买入时,往往也是一股脑“想要”的热忱,可却忽略了一个现实,除了花钱,我们还需要为每一件衣服投入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又想起那句话“我也仅有这唯一的一生”,我的每一天过去都不会重来,所以怎能接受不是最喜欢的衣服上身。更进一步,又怎能随意带回那些并非真正喜欢的衣服。看看自己现在嫌弃的,往往都是当初打折冲动购入的,大包小包拎回家,除了买单那一刻开心,以后耿耿于怀的都是它本身的问题。所以,时间管理的学习让我买入任何一样东西时都更慎重。我们终生都周旋于各种物品之间,很多人已经深深迷失。大家以屯积、收藏为拥有,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殊不知浪费了最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
你也有同感吗?学习时间管理之后你看待人与物的关系有什么新发现吗?欢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