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笑来老师提到人的出发点(视角)会影响思考与判断,人大抵上要经历四个阶段,而大多数的我们常常在要么你行我不行, 要么我行你不行这两个状态中来回穿梭,大多数人无法进入最后一个状态“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处于那两种状态的人的根源是着实见不到别人的好。这里的“好”指的是别人的好处,好的地方。作者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客观地看待别人的好与不好,对自己是非常有利的。别人的优点你可以拿来参考,别人的缺点你可以拿来作为提醒。看得见别人的好,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
笑来老师提到在《超越感觉》一书中了解到人的出发点(视角)会影响思考与判断,人大抵上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1.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
2.I’m not OK,and you’re OK
3.I’m OK,and you’re not OK
4.I’m OK,and you’re OK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被大人们占领被大人们主导的这个世界,再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当然就是第一种情况:“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我们经常的窘境是“我错了,你们都对......”
这种早期的状态,常常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的状态。早期的“被压抑”最终可能形成日后的“报复式反应”......于是,绝大多数人弄不好终生都在第二个状态与第三个状态之间反复穿梭:
要么你行我不行;
要么我行你不行。
大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最后一个状态: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而想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的并不是多么刻苦的努力,可能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而已。
根源就在于:处于第二种状态和第三种状态的人
着实见不到别人的好。
这里的“好”指的是别人的好处,好的地方。
反观自己,如梦初醒,这不就是我自己的写照吗?我从小就是这样,总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总是能从别人的身上找到缺点,用自己的优点与对方的缺点比较,得到的结论往往很满意,然后安于现状......尤其是对于自己讨厌的人,这种情况更甚。
我反思了下原因,可能是深受父亲的影响,他一直是一个比较容易满足的人,总是觉得“比下有余”,这种想法常常让他觉得差不多就行,比起谁谁谁我们已经很好了,看到的总是别人的不足,而自动把别人的优点给过滤了。
想想这种“比下有余”、“差不多”的想法,太容易让人陷入自满,而为了让自己舒服,会不由自主的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而不是别人的“好”上。这种“差不多”的思想,不正是让我们自甘落后的罪魁祸首吗?
双重标准就是这样形成的:
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与“不好”;
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对”与“好”或者“更好”.......
于是,大多数人就这样自断了“后路”——永远停留在第二个或者第三个阶段里,反复穿梭却无法突破,永远不可能进入最后一个状态。
我们来看看前段时间比较火的“李笑来录音事件”,很多人都很愤慨,各种吐槽不绝于耳。当时就有朋友问我怎么看,我只说要辨证地看待问题。
我并不是他的脑残粉,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我可以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先说《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个专栏已有20多万的订阅量,比起别的专栏,该专栏可谓是成功的,非常受读者喜欢,在币乎及各种微信群里都能看到他的粉丝。该专栏所讲述的道理,相信大部分读者曾经都看到过或了解过,但是未曾真正的懂得该道理真正的含义,并运用于实践中。所以当我们读《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看到每一个概念时,总会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我们早就知道的道理,只是被自己给忽视了。而李笑来非常善于讲课,他很轻易就让我们认同他的观点,并积极内化践行。
现在来谈谈他的录音,的确刚开始也为那些粗俗的话而愤怒,当我平静下来后抛开那些话,认真的思考他的话时发现他的话其实很有道理,还说破了作为新进韭菜的我们并不知道的真相。所以各位看官,不要再因为偏见,因为那些粗俗的话而拒绝如此重要的一课。要知道,在币圈,大家都努力树立积极正面的形象,谁会把事实真相告诉你呢。
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如果我们能够客观地看待别人的好与不好,对自己是非常有利的。别人的优点你可以拿来参考,别人的缺点你可以拿来作为提醒。看得见别人的好,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
所以,每当发现自己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或者第三个阶段,或者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穿梭的时候,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不对!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与“不好”之上;
若是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儿作对了?哪儿做得很好?以便我能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最后,与各位共勉: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