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
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
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
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
——《沉默》
01 受人之辱,不动于色
韩信是我国西汉时期的一位大将军。
一天有个屠夫说韩信要是个英雄就用剑刺他,要不就从他胯下钻过去。
韩信刚拔出剑想刺过去,可是想着杀人要偿命,为了这样一个人毁了自己不值得,于是就忍辱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大伙看着都嘲笑他,他轻蔑地看了他们一眼就大步走开了。
后来,韩信参加了农民军起义军,屡建战功,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来率军击败了项羽,为汉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后又派人找到那个屠夫封他为中尉,负责缉拿盗贼。
韩信认为当年屠夫的行为并无恶意,反而激励了自己的意志,忍辱负重才有今天。屠夫听了后羞愧万分低下头,韩信的手下将士听了都十分钦佩他的大人大量。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越王勾践在吴国做奴仆,受尽屈辱,回国后卧薪尝胆,之后大败吴国,吴王夫差自刎而死。
孙膑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后投奔齐国大败庞涓,庞涓自刎而死。
如果受到他人侮辱,立刻在脸上表现出来,反唇相讥,或者大打出手,刚好正中攻击者下怀。
不动于色,让施辱者自取其辱,或忍辱负重,厚积薄发。
受人之辱,不动于色,是一种修养。
02 察人之过,不扬于众
在一座寺庙里,有一个小和尚。因为贪玩,这个小和尚总是深更半夜越墙而出,早上天未亮再越墙而入。
有一天,小和尚外出归来。在他翻墙而入,踩到他之前一直踩的垫脚石时,感觉石头软软的。落地后的小和尚才知道,他踩的是寺里的长老,小和尚吓得仓皇离去。
以后的日子里,小和尚天天都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对他的惩罚,但长老却对此事只字未提。
最终,小和尚实在忍不下去了,他找到长老诚恳地认了错,哪知长老宽容地笑了笑,说:“不用担心,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还怕什么?”
小和尚从此静心修炼,若干年后,老和尚圆寂,小和尚成了长老。
对于小和尚犯的错误,长老没有直接批评,或者让寺里的其他僧众知道,而是采用沉默的方式,这种方式恰恰胜过指责的效果。
老师,在学生犯错时,不是在其他学生面前训斥,而是要循循善诱。
家长,在孩子犯错时,不是责骂或者体罚,而是要告诉孩子犯错的后果,勇于承担责任和改正。
在发现别人犯错时,不是要第一时间指出,而是先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了解事情的起因和过程,就不要妄加指责。
人无完人,其他人犯的错,也许在自己身上也会发生。
察人之过,不扬于众,是一种修养。
03 觉人之诈,不愤于言
夏原吉,明朝著名的贤臣,辅佐过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官至户部尚书。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病逝,赠太师,谥忠靖。
《明史》中有一段关于夏原吉的记载。
吕震尝倾原吉。震为子乞官,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
平江伯陈瑄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瑄才。
意思就是:
吕震曾排挤夏原吉,当吕震为他的儿子请求官职,夏原吉认为吕震在“靖难”时守城有功,为他向朝廷请求。
平江伯陈瑄起初也厌恶夏原吉,夏原吉反而时常称赞陈瑄有才能。
解缙称其为:“有德有量,不远小人”。
夏原吉心胸开阔,善于包容,就算是小人对他也无可奈何。
谎言就像一颗蜜枣,就算外面再甜,总有吃到枣核的时候。
即使有人散布谣言,说了自己的坏话,也没有必要反唇相讥,歇斯底里地乱吵一通。
对于一个正直的人来说,任何流言都是苍白无力的,谎言总有戳破的那一天,而有修养的人,是在沉默中思考,用沉默对待谎言。
事实本身就已经很清楚,无须再解释;只有谎言才拼命鼓吹,唯恐别人不相信。
-- 霍达 《穆斯林的葬礼》
觉人之诈,不愤于言,是一种修养。
04 有一种修养,叫做沉默
夏原吉辅佐的历代皇帝,都对其赞赏有佳:
明太祖朱元璋:“夏某端厚君子。”
明成祖朱棣:“是某太祖高皇帝养成贤德之士,尔群臣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夏某,君子中君子也。”
明仁宗朱高炽:“夏某朕之股肱,四夷所仰。”
明宣宗朱瞻基:“此朕擎天柱也,天下付若等,朕高枕无忧矣。”
正是因为他将沉默这种修养做到了极致,才会有下面这段评价:
夏原吉有雅量,人莫测其际。或问原吉:“量可学乎?”原吉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所忍矣。
原文的意思就是:
夏原吉有宏大的气量,人们不能测量它的边际。有的人问夏原吉:“气量可以学吗?”
他说:“我年幼时,有人触犯了我,我不曾发怒。开始在脸色忍耐,中间一段时间在内心忍耐,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可忍耐的了。”
海明威说过:“我们用两年去学会说话,却用六十年去学会沉默。”
沉默,是人生路上必要的磨练。
当你修成归来。
沉默,就是一种修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