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一次找工作会这么艰难,小胖、大白和我,离职后一直都是漂泊状态,几家公司进进出出,求职期望一降再降,却还是没法求得一个可靠的安身之处。
“找工作有这么难吗?是你自己要求太高吧?”质疑的声音传来,我却无法反驳。问话人有着稳定的工作,也经历过离职再求职。市场再糟糕,不也一样有人找到了工作吗?所以,找不好工作一定是你的问题。没错,连老妈也是这么说。
“别那么挑剔,你找了这么久也该放低要求了。不管怎么样,先找份工作做着吧。”可是面对一家家几乎是“三无产品”的皮包公司,还要接受薪资打折,工作量翻倍,无休止的加班甚至没有劳保,怎么甘心呢?想到这样的工作经历将要写进我的履历,就一阵脑袋发麻。
“为什么不进一家大公司呢?比如国企,福利待遇好,工作压力也没那么大。”没错,国企确实福利好,门槛也高,好到99%的关系户介绍,想要外聘进去难度系数可想而知。
武汉的市场环境有那么差吗?不过是平均加班到晚9点,回家路上领导再给你布置两件额外任务,单休,工作日加班无调休,周末无条件轮流值班,没有公积金,社保含在工资里或者没有社保而已。如果你还要说,至少还在发你工资呀,不是么?哦,那确实是我要求太多了。当然,上述条件并非在每家公司都并列存在,通常会对号入座3-4个条件。
困难也是机遇,如果你能在最差的环境中求得生存,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上周离职的朋友也这么劝我,但两天之后他也从新入职的某某集团离职了。新公司走一遭,他开始向我吐槽新领导经常周末晚上10点多还给他布置工作任务。这位朋友说,外地也加班,比如杭州也是加班到死,但别人薪水高福利好啊,都是13薪、16薪,这样累死也心里舒服不是?
作为一名求职者,我们想要的是一份相对公平的待遇和有基本保障的工作环境。当武汉中心区的房价飙升到3万/平米,武大毕业的研究生朋友在汉滞留两个月却无法找到月薪5000的工作(后到深圳三天入职月薪15000),这个市场是否真的太不合理?
与一位万达的行政主管闲聊,我说不明白为什么武汉80%的公司都突然变单休了。他解释说,“企业首先求的是生存,然后才能谈福利。现在资本市场不景气,企业只能通过裁员和减少福利来维持运转,人少了工作内容却没有减少,所以加班、单休也就随之而来。”
但是人员的频繁流动,对公司来说是否也是一大浪费呢?缩减了员工薪资和福利,人资招聘的成本却上升了,加上员工不断流失带来的工作衔接问题,是否更加得不偿失?长此以往,在职员工的压力得不到舒缓,生活幸福指数过低,也都将累积成为日后的隐患。
有位面试经理说,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过于浮躁,总是抱着广撒网的心态跳来跳去,不肯对意向公司做深入研究。事实上,我曾花足心思为面试精心准备,甚至为每一家做独一无二的简历,却常常是经过了初试、复试、笔试之后,HR告诉我你的作品领导满意,但是我们这个岗位的薪酬标准只有……(远低于招聘网站所写)操蛋的心情油然而生。
企业领导大多喜欢用心灵鸡汤教育员工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甚至炫耀“我的员工给我干了十年依然只用付1500的薪水”,可曾考虑过一丝员工的心理阴影呢?付出与回报是相对的,企业教育员工吃苦耐劳,却不想给予员工应有的回报。埋头苦干却付不起房贷和孩子的奶粉钱,教员工如何稳定长久?
干,可以拼命干,但请至少满足我们薪资、平台、经验积累或其他需求中的一点。HR别再在面试时一遍遍询问“如何看待加班”,作为求职者,我知道你想要怎样的回答,可是这样虚伪的对话真的有意义吗?花言巧语只会给日后的工作埋下定时炸弹。我曾经历过7×24无薪加班的实习期,现在也乐意跟耐心教导我的行业前辈一起工作到凌晨4点。加班可以,请给我一个值得拼命的理由,我会为之全力以赴。
以上内容结合身边朋友的事例及本人的求职经历所写,不知你是否也在经历类似的求职困境或者为加班所苦?或者有不一样的看法?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