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父亲是高寿离世的,活了89岁,属于拉高统计人类平均寿命的人,临近春节还是离我们而去,冬至的前一天晚上悄然去了另一个世界。父亲是在老家妹妹单位租房单独居住的,给他请了一个护理,帮忙照料老人日常饮食起居,这几天柏秋从苏州出差回上海家中的时候,突然浑身酸痛,轻微头疼,没有发烧但抗原检测为新冠病毒阳性,虽然在感染病毒隔离中,但晚上十点二十一分昏昏沉沉从妹妹那里得到消息的瞬间,孤独与寂寞侵蚀到自己的躯体中,脑袋里空落落的,尽管死因可能是奥密克容(新冠病毒变异株)病毒所致,但老人平常独处,虽然只是早上由护工陈师傅带去附近的粮贸街菜市场去吃个早餐,感染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没有什么先兆,老人只是去世前几天食欲有些不振,不愿意吃什么东西,也未见发烧等感染病毒的一些常见症状,恰巧妹妹这几天也感染在家,反映还相当强烈,出现专家说的所有不适症状,诸如头疼、发烧、肌肉酸痛,浑身乏力等一应尽有,按照政策隔离在家,没有出门,也通过陈师傅的电话了解了一下父亲的情况,虽有反馈身体不适,日常都有,但未见大的异常,妹妹还联系医院的朋友能否通过关系去医院看看的,防疫期间,这个小小的县级市区医疗资源相当的紧张,没有熟人,床位很难安排上,父亲平常的感冒发热都是自己要求去医院看病的,病情稍有好转,妹妹便到父亲的住处带着他喜欢吃的鱼滑(一种老家本地以鱼为食材做的菜),在他吃饭的时点给他送去喂他吃,还让护工拍了视频发给家庭微信群里,柏秋看了父亲吃饭的动作似乎不是那么的协调,胃口几乎没有,脸色也是暗沉的很,头发也有些凌乱,胡子拉杂,状态看起来很是不好,没想到晚上九点多就溘然去了,那时柏秋也是染疾卧床,大哥报丧的电话也是全然不知。
接到消息,柏秋便一刻没有犹豫定了早上最早的一班高铁直达快车赶回老家的省会城市,联系妹夫去车站接他回老家,距离也不算远,一个多一点车程就到了。由于当期去世的人较多,大多为老人,本来同大哥商量去联系市里的殡仪馆办理相关殡葬事宜的,结果根本就排不上空闲的受理厅,好在乡下的三哥有些地方,可以置放灵柩,供亲戚朋友瞻仰,父亲是个要面子的人,儿女们也是为了了却他的心愿,按农村的仪式给他请了法师,做了道场,热热闹闹的,也算是功德圆满了,柏秋简单的在大学同学圈发了个讣告,算是家庭变故的一种公告,同学大多也是节哀顺变安慰,虽然有些客套,但足以慰籍一下柏秋有点悲伤的心情。
按农村的习俗,今年是双闰月,暂时还不能立碑,需要春节过后的下一个春节节气过完才可立碑,算是后话了,父亲的坟就在外公外婆坟墓的旁边,听父亲讲,在他人生困难的时候,外公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在世时短暂的记忆都是感恩的说法,这个帮过父亲的先人算是看到了女婿的归来相聚了。
柏秋是在父亲下葬后,过了头七才回上海的,回到家,把自己隔离起来了,这个不是物理的隔离,是心灵的隔离,断绝了一切同朋友之间联络,也不在朋友圈发信息,议论一切的新闻和之前关心的一些有兴趣的东西,甚至之前研发产品的一些进程都中断了。春节也没有之前那么的热闹,柏秋没有回老家过节,尽管防疫已经解禁了,也没出门约会。偶尔同北京工作的儿子节日互动了一下问候,儿子回广州过年,看望他妈妈和他那些姨妈们,一晃离婚已经二十三年了,离婚时柏秋净身出户,儿子同妈妈在一起生活长大,自然就以南方的广州为家了,上海来得及少,虽然父子之间的交流还是蛮多的,这得益于作为父亲的柏秋给孩子的帮助还是挺多的,毕竟作为父亲在孩子童年没有陪伴的愧疚,在抚养上的投入,柏秋自始至终没有什么不舍得的,即便儿子也是比较倔强,没有开口同父亲要过什么。
父亲去世了,那个曾经顶天立地的汉子,临终一句话也没留给子女,当然,财富也没有什么,但一生养了七个儿女(五男二女),在农村,能活到这么个岁数,尽管中过两次风,前半生为生活奔波操劳,后半辈子也还算是功德圆满,儿女孝顺,有人照顾,去世之前也没有太多的痛苦,也算是有福之人。但对于柏秋,觉得父亲是自己通往死亡之路的挡箭牌,没有了遮拦,感觉自己的日子也静静的流淌。父亲去世三七的日子,柏秋写了一篇纪念的文章,那是心灵的反馈,一气呵成的流露。文中写道:
今天是父亲的三七(去世21天了),自老家奔丧回沪已然十来天了,感觉空空如也,恍恍惚惚,每天都有父亲的影子在脑海里回荡,既有趾高气扬的场面,亦有萎靡不振的时光,每天看几页书,胡乱的看看,似乎没有入脑,但也有深刻的思想,于是动了念想,打开电脑,写几句不着边际的文字,也许能记忆一下此刻的心情,无论是坏还是好,都没有计较的意思。
没有看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却在抖音里读到了他对失去父母后的感悟:父母在的时候,你对死亡好像没有什么感受,等到父母离世,你就会直面死亡。父母是隔在你与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父母的离去会对你造成很大的创伤。没有了父母,就好像失去了一个世界,再也没有依赖,死亡从此在心里似乎烙了烙印。
如今,没有了父母(母亲40年前就离我们而去),我与死亡也没有了屏障,得到父亲去世的当天,我在微信同学群里发了一个哀告:椿庭驾鹤西去,明堂无鸣无尊。家父昨晚仙逝,世间再无养我育我之人。叨扰大家,特此讣告。
父亲穷其一生,养育了七个子女(五男二女),到他离世留存的有我们兄妹五个,倒是他对长辈的供养却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四个老人,准确地说是五个,还有他的爱人—我们的母亲,在我记忆里他是无愧于孝子贤孙的,虽然我对祖母没什么印象,但父亲对祖父、外公、外婆、母亲的呵护,在我的记忆中应该是应有尽有,尽管对祖父的纨绔也鲜有抱怨,在那个年代,没有兄弟(父亲只有姐弟两人)的帮衬,做到如此,足以是我们心中的楷模,而对外公的感恩,即便是在弥留之际思维混沌的时候,也是不绝于耳的。对于困难时期帮过他的人,更是常挂嘴边,不忘言谢,知恩不忘乃是我们晚辈的榜样。在我工作之前,心目中的家一直是父亲用他不那么坚实的肩膀扛着踽踽独行,个中艰辛,唯他能尝。他的尊老爱幼,他的坚韧,他的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他的为人处世,敦厚温润,对我而言,是一座丰碑。
在那个靠劳力维持家庭生存的时期,在那个以劳动力维持生计的年代,父亲凭一己之力(母亲长期病重),十四岁便出门闯荡,即便是家中老弱病小,仍旧让家人感觉到了生活幸福的仪式,别人有的我们家几乎都有,最艰难的时候,父亲还通过自己的睿智,做一些贸易生意,改善家中的生活条件,建立了自己的生意渠道,没有让我们辍学,能读书绝不放弃,让我们兄妹三人通过读书,走出了农村的天地,给家族带来了复兴,给子孙奠定了基础,他所秉持的勤劳,作为儿子、丈夫的担当,作为父亲的责任,在我看来是完美的;他开放的思路,专注的眼光,使他在生意上也是红红火火的,在他那一代人中称得上绝对的佼佼者。尽管他没有什么遗产,但他所建立的基业岂能用金钱来衡量啊,对家族的贡献,功不可没。
父亲常说,一个家庭,三代不读书,养出一群猪,他坚信读书是农村人唯一的出路,在异常艰苦的年代,在毫无家业支撑的时期,让我们坚持读书,走上了脱离愚昧,走向文明的生活环境,让我们走向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与看不尽无限风景的世界;父亲秉持“舍得”的生意理念,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时候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生意的成果,使他在生意场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在他的生意生涯,很多人愿意同他合作,愿意为他的生意出谋划策,从未见过与他合作的人有过分歧,闹过意见,这与他乐于吃亏,乐于给他人帮助的善良分不开。他言传身教的理念,给我们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让我们在社会上有了奋发的基础,做人的标杆。
我们生为人后,为家庭,为社会,有这样的父亲是我们的福分,他没有让我们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社会;他没有令人炫目的不世之功,没有留下万贯家产,但他岂止是让我们难忘的养育之恩,他对家庭建立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
父亲,你怎么没有招呼一声就离我们而去了天堂,是您厌倦了病痛的折磨罢?想必天堂没有病痛,一切美好,可我们父子的情意还没有走完啊!
多想坐在您的身边,聆听一声您的教诲,哪怕是能让我再给您端上一碗您欢喜的汤圆与酒酿,我心亦足矣。
有个叫弋舟道作家写道,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以至于,连自己死了都没人知道,算起来父亲还是幸运的。
父亲,没有了您的遮挡,我在世界的这头能对您说什么呢?
安息吧,我敬爱的父亲!!! 2023年1月10日 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