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之晶圆WET湿法清洗介绍

1. 湿法清洗的核心作用

在半导体制造中,晶圆经过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沉积等工艺后,表面会残留多种污染物(如光刻胶、金属颗粒、氧化物等)。湿法清洗通过化学溶液与物理作用结合,实现:

  • 颗粒去除:物理冲刷(如兆声波)配合化学溶解。

  • 有机物剥离:强氧化剂分解光刻胶等有机物。

  • 金属离子清洗:酸或螯合剂去除金属污染(如Fe、Cu、Al)。

  • 表面氧化层控制:选择性去除或钝化氧化层(如HF去除SiO₂)。

  • 在半导体行业中,湿法清洗(Wet cleaning)是指使用液体化学品或溶液来清洁半导体器件和晶圆表面的过程。半导体器件制造中的湿法清洗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因为它能够去除在晶圆表面和器件结构上的各种残留物,如有机残留物、金属离子、氧化物和其他污染物


2. 典型工艺流程(以RCA清洗法为例)

RCA清洗是行业标准流程,由美国RCA公司于1965年提出,分三步:

(1) SC-1清洗(APM: Ammonia-Peroxide Mixture)

  • 配方:NH₄OH(氨水) + H₂O₂(双氧水) + H₂O,比例通常为1:1:5 ~ 1:2:7。
  • 温度:70-80℃。
  • 作用:去除颗粒和有机物,通过氧化和络合反应剥离污染物,同时轻微腐蚀硅表面(约0.1-1nm)。

(2) DHF清洗(稀释氢氟酸)

  • 配方:HF(氢氟酸) + H₂O,浓度0.5%-2%。
  • 温度:室温。
  • 作用:去除氧化层(SiO₂)及表面金属污染物,但对硅基底选择性高,避免过度腐蚀。

(3) SC-2清洗(HPM: Hydrochloric-Peroxide Mixture)

  • 配方:HCl(盐酸) + H₂O₂ + H₂O,比例通常为1:1:6 ~ 1:2:8。
  • 温度:70-80℃。
  • 作用:去除金属离子(如碱金属、过渡金属),通过强酸环境和氧化作用溶解金属。

3. WET中的不同化学药液

  • SPM是硫酸(H2SO4)、过氧化氢(H202)和去离子水的混合物,主要用于清洗有机物;
  • SC1是碱性清洗剂,包含氨水(NH40H)、H202和去离子水的混合物,主要用于清洗颗粒;
  • SC2是酸性清洗剂,包含盐酸(HCI)、H202和去离子水的混合物,主要用于清洗金属污染物;
  • DHF是稀释的氢氟酸(HF),主要用于二氧化硅(Si02)的刻蚀;
  • BHF(NH4F+HF)是稀释的HF缓冲溶液,主要用于有图形圆片的SiO2刻蚀;
  • DI03是臭氧水,主要用于清洗有机物;
  • H3P04是磷酸,主要用于氮化硅(Si3N4)的刻蚀;
  • HF+HNO3是HF和硝酸(HNO3)的混合物,主要用于Si的刻蚀;
  • TMAH是四甲基氢氧化铵,主要用于Si的刻蚀;
  • 溶剂类清洗液(Solvent)主要用于去除接触金属的有机物;
  • 纯水DIW(H2O)。

4. 关键设备与工艺控制

  • 设备类型:湿法清洗槽(Batch Wet Bench)或单晶圆清洗机(Single Wafer Tool)。
  • 工艺参数
    • 化学浓度:需实时监控(如自动滴定系统)。
    • 温度控制:±1℃精度,影响反应速率。
    • 兆声波(Megasonic):高频声波(0.8-1MHz)增强颗粒去除效率。
    • 干燥技术:旋转干燥、IPA(异丙醇)蒸气干燥,避免水痕。

5. 应用场景与挑战

  • 关键节点
    • 前道制程:硅片初始清洗、栅极氧化前清洗、金属沉积前清洗。
    • 后道制程:CMP(化学机械抛光)后清洗、键合前清洗。
  • 先进工艺挑战
    • 高深宽比结构:3D NAND和FinFET中,需解决液体渗透和干燥难题。
    • 新材料兼容性:如Ge、GaN等化合物半导体对化学试剂更敏感。
    • 环保与成本:减少化学品消耗(如半浓度RCA工艺)、废水处理(重金属、氟离子)。

6. 技术趋势

  • 绿色化学:开发低毒、可循环的清洗剂(如臭氧水替代部分酸)。
  • 气相清洗:结合气相HF与IPA,减少液体残留。
  • 原子层刻蚀(ALE):与湿法结合,实现纳米级精确清洗。

总结

湿法清洗是半导体制造的“隐形守护者”,其工艺稳定性直接决定器件可靠性和良率。随着工艺节点进入3nm以下,清洗技术需在选择性、均匀性、环保性之间取得更高平衡,成为推动摩尔定律延续的关键环节之一
WET的概念和目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