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臣与明君

小暑节气到了,外面热得像蒸笼,还是安心在家读书吧!继续欣赏历史长河中的那些诗歌故事。

在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朝,有个著名的官员叫虞荔,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虞世基,一个叫虞世南。两个儿子都拜在了南朝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十年苦读,两人学有所成。尤其是虞世南,学习时总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有时候一连十几天都不梳头。虞世南还向一位法号为智永的和尚学习书法,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得王家真传之人,如此说来,虞世南也算得上是得了王羲之的真传了。

后来杨坚去世,杨广成了下一任皇帝。让人去南方请虞家兄弟入朝,两人觉得皇命实在难为,于是一起离开浙江绍兴,前往首都长安为官。

兄弟二人都有才学,性格却迥然不同。虞世基是个圆滑无比的人,皇上喜欢什么他就说什么,皇上希望怎样,他就努力而为,所以杨广越发喜欢虞世基,逐渐将其提升至宰相的官位。

虞世南是诚恳持重之人,不会溜须拍马,而且明知道皇帝喜欢奉承,他偏就事论事,耿直地指出不足,所以虞世南的官运一直不旺,安安静静地当了十几年小官,专门负责给皇家整理书籍。

可是天下再次大乱,大将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杀了杨广,他还要杀掉杨广身边的那些宠臣,虞世基未能幸免。虞世南得知此事,抱着哥哥大哭,请求宇文化及放过他的哥哥,宇文化及没有答应,杀了虞世基和他全家人。

世事难料,不久后,李渊建立了大唐王朝,俘获了虞世南。即位八年后,李世民成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虞世南暗中观察李渊和李世民,发现他们的许多做法与很多起义军大有不同,似乎是可得天下之人,于是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献计献策,成为李家军队的心腹。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器重虞世南,不过此时虞世南已经70岁了,他请求李世民让他告老还乡,李世民坚决不许,还让他当太子的老师。

李世民是千古明君,他营造了一种宽容的官场氛围,官员们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虞世南在李世民身边也是有一说一,绝不恭维。

有一天,李世民做了一首宫体诗,这种诗的特点就是特别华丽漂亮,实际内容不怎么样。李世民把它拿给虞世南看。虞世南说:皇上,您做的诗确实工整,但是谈不上好。而且皇上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喜欢什么,您要是把这首诗展示于人,大家就都会学习您的这种做诗风格,怕的是大家或许还会养成如此的做事风格,表面漂亮没什么实际意义,这会导致我们唐王朝学诗歌的风气不正。虞世南真是敢说话,但是他说的也确实有道理。想当初梁武帝萧衍时期,不正是由文学之风影响了社会之风,最后导致了梁朝灭亡吗?唐王朝若想久立于世,就不能犯同样的错误!李世民闻听觉得有道理,微微颔首。

有一年李世民带着群臣一起赏花,李世民感慨道:国家要想富强,当君主的必须得有自知之明,当大臣的要敢于向皇帝提建议,可不能像杨广和虞世基这对君臣一样。说完,所有的大臣都道:皇上英名!只有虞世南不说话。

李世民看着虞世南的表情,突然发现自己的话伤害了虞世南。于是马上说:虞世南是虞世南,虞世基是虞世基,这两人可不一样。还有杨广与我也是亲戚,因为我的祖母和杨广的母亲是亲姐妹,也就是说杨广是我的表舅。他不对我可以批评他,虞世基不对,他的亲弟弟也可以批评他嘛!虞世南的脸色才缓和了下来。

李世民赶快转移话题,对虞世南说:我们都知道您文采好,您做首诗给我们大家听吧!虞世南说:我最近做了一首《咏蝉》,献给大家听吧!

                咏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译文:一只蝉伸着它长长的细嘴吸取着树上的露水,它的翅膀振动,从稀疏的梧桐树间发出清脆的声音。它站在高处,声音自然可以传得很远,这并非是秋风的功劳。

最后两句说的是君子做事清雅,品行端正,在一个好的时代,自然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而不该阿谀奉承巴结权贵,借着某人的势力,混迹官场。这就是虞世南的心声啊!

李世民听完了虞世南的低吟,更加清楚了虞世南是个洁身自好的人,声名远播并不是服侍权贵所得。李世民还向所有大臣建议:大家都要向虞世南学习。

又过了十年,虞世南已经八十岁了,他再次向皇帝请求辞官。这次李世民应允了,可是虞世南还没出发,就在长安去世了。李世民听后非常悲伤,跑出皇宫痛哭了一场,亲自写了诏书说:虞世南对我一片忠心,我没有一刻忘记他,即使我有过错,他也敢于向我提建议,这么耿直的人估计再也没有了。

后来李世民让著名画家阎立本描绘了与真人大小一样的二十四位功臣挂在了凌烟阁上,这组肖像的第二十位就是虞世南。这对君臣的相互欣赏成全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