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朋友问我,关于业余时间怎么利用,怎么发挥最大价值,你平时看什么书,以及希望我推荐一些书之类的问题。
总觉得之前给到的回答都比较碎片化,今天周末来跟大家分享我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化思考。
2015年大学毕业后,我变得越来越焦虑,每次下班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时候总是在不停的思考,思考未来,我该走向哪里。
有时候会害怕,害怕自己落后,害怕跟不上步伐,这样的焦虑持续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
后来在上海交通大学一次经历蹭课的让我找到了短暂治疗焦虑的方法。
那就是不断学习,投资自己,让自己的认知不断地升级。
那么应该怎么去学习?如何投资自己呢?
在回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希望能向哪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的发展,把方向弄清楚了接下来就好办了。
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进行学习,因为工作毕竟是你的饭碗,如果想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打造属于你的不可替代性,就需要在你自己的领域专注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拿我自己做案例,我希望未来我能在品牌营销,新媒体领域能有自己的一些突破和发展,于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向领域内最牛的人学习。
因为我认为模仿是进步最快的学习方式。
1
向领域内最牛的人学习
确定了这个目标以后,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李叫兽,于是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专门去研究李叫兽所有的历史文章。
每天早上6:50起来,7点到8点之间一个小时的整块时间去研究,因为这个时间点是我精力最好的时候,看完后洗漱然后去上班。
首先我是选择自己一些喜欢的话题进行阅读,然后我从李叫兽的第一篇文章开始阅读,读完每一篇文章之后我开始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方法论以及行文的逻辑。
文中的很多观点以及方法论在工作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如他的一篇文章《如何避免自嗨式文案》中提到了做文案的人一定要有用户思维,而不是单独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来考虑问题。
每次我自己文案做完以后我就不断地思考,我这个是自嗨式文案吗,我的用户能看懂吗,能引起共鸣吗?
比如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新媒体不是媒体》提到,做公众号要像打造产品一样去打造内容,从风格定位到内容输出都需要产品思维。
于是这个观点我也在5月19日的分享会上跟大家一起分享了,效果比我预想得要好很多,我刚刚开始其实心里没底,或者是说一点自信都没有。
因为我觉得我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会有人来听我的分享吗?
后面想想既然答应了别人的邀请就要做到,就算最后只有一个人来听我分享,我也要好好做,于是我开始准备分享的主题,内容逻辑框架以及PPT。
花了两个礼拜的业余时间,PPT修改了十几遍,分享内容在心中默想了很多遍,试讲了两次,18号终于准备完成了。
当天晚上我分享完一看,竟然有300多人来听我分享,分享结束后又100多人进去回听,完全超出了我预期。
介绍之后很多朋友表示要我做PPT以及音频回听,后来很多朋友问我为啥要把PPT做得这么高大上?
因为我觉得每一次出场都是展现自己个人品牌形象的机会,得有逼格。****如果不好好准备,且不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更浪费了听众的时间和心情。
如果没有看李叫兽《新媒体不是媒体》里面提到的做公众号需要产品思维的话,我估计分享的内容就不会有特别的地方了。
最后在看完所有的李叫兽的历史文章之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年仅26岁的李叫兽,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他为什么会写出如此有深度的文章呢?
我开始试图去寻找这背后的逻辑,后期的推文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2
视频学习
除了看研究李叫兽的文章之外,我业余时间会在优酷里面看周鸿祎讲一些做产品的方法以及定位上面的思考,周鸿祎的公众号“老周开讲”每期必看。
在馒头商学院看一些和我专业相关的内容,比如品牌运营,文案,活动策划等方面的, 如果有现场直播肯定是不会错过的。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会打开“得到”APP,听听最新的商业资讯和知识分享,如果罗胖和脱不花预告有直播,如果不加班的话肯定不会错过。
罗胖最近在做知识新闻发布会,邀请一些大咖来进行分享。
比如徐小平的创业理论,罗永浩的做锤子手机的艰难历程,以及吴伯凡,李笑来等大咖的一些分享,只要是我感兴趣的内容都会点开听听。
3
系统看书
关于看书,我的方法是全面撒网,重点捞鱼,所谓的全面撒网就是多看一些不同种类的,文学,历史,新思想,古典经典内容。
重点捞鱼就是在这些不同书里面能不能找到一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能不能以自己一些专业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因为现在跨界的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要。
我平时看得最多的除了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方法论》,里斯.特劳特《定位》之外;还有吴晓波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创新者的窘境》《王阳明-知行合一》其他的一些新书也会去看看。
每一次的阅读其实都是和作者的一次思想交流,每次在读到不同观点和思考的时候都会特别的兴奋。
4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
这些人感觉离我们都太遥远,那么最直接学习方式就是向身边的人学习,比如同事,领导,同学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跟着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可以让自己看到差距,更快的成长。
我们今年做了一个足球赞助的项目,其实我是一个伪球迷,对足球基本上是无感的,刚好我的几个同事是资深球迷,每次在出文案之前都会去跟他们请教。
我的领导在品牌营销领域真的非常有见地,特别是对用户心理的抓取,避免自嗨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逻辑都值得我学习。
今年3月份我参加了Spenser的写作课,在上课的过程当中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很多同学都开了自己的公众号,有几位同学开通不到15天就拿到了原创标识,我的刚好30天的时候才拿到原创标识。
印象比较的是一位在深圳做娱乐运营的同学,他对整个Spenser的这次课程做了非常全面的分析,有理有据,逻辑严密,看完他的文章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当然还有北京大学医学专业毕业,现在在厦门大学做教授的马红同学,复旦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吴励同学,以及在金融领域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徐倩文。
每次看到他们日更文章的时候就特别羡慕,我一周才更新一篇,他们每天更新一篇,先不说效果怎么样,单单他们的这种精神就值得我学习。
写在最后,想说的是所有的学习都需要带入自己的思考,千万别照搬照抄,需要根据实际的环境来进行运用,知行合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太急功近利,或许在你人生中未来的某一天就有用了。
以前觉得大学毕业以后就算学业有成了,现在发现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一辈子都不可能学业有成,学习已经成了常态。
投资学习, 遇见更好的自己,时间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
与其每天在焦虑之中,不如好好投资自己,学习是稳赚不赔的投资,投资自己,升级认知,最后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打造属于你个人的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