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战争》第四部分 美国复兴

第四部分 美国复兴

21. 芯片之王

美光决定在自己的游戏中挑战日本DRAM制造商,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削减成本

美光在削减成本方面的诀窍是硅谷或日本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

在每个晶圆上放置更多的芯片,这使得制造业的效率大大提高

简化制造过程。制造的步骤越多,每块芯片所花费的时间就越多,出错的空间就越大

美光调整了购买的光刻机,比制造商认为的更精确,对炉管进行了改造,每批处理250个硅晶圆片,而不是行业标准的150个

美光精力充沛的爱达荷州工程师们,凭借其创造力和削减成本的技巧,击败了太平洋两岸的竞争对手

人物:杰克·辛普劳(美光投资人)、沃德·帕金森(美光创始人之一)、

22. 颠覆英特尔

随着DRAM业务的下滑,格鲁夫意识到,英特尔曾经是创新的代名词,现在却被颠覆了

不过,在不大的微处理器市场,英特尔是一个领导者,而日本公司仍然落后

格鲁夫和英特尔也很幸运。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有利于日本生产商的结构性因素开始转变。从1985年到1988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翻了一番,这使得美国的出口商品更便宜。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利率急剧下降,从而降低了英特尔的资金成本

康柏推出了使用英特尔芯片和微软软件的个人电脑,其价格远低于IBM的个人电脑。英特尔进入个人电脑时代,实际上垄断了个人电脑的芯片销售

23. “敌人的敌人”:韩国的崛起

硅谷超越日本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在亚洲寻找更便宜的供应来源。李秉喆认为,这是三星可以轻松扮演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硅谷和日本残酷的DRAM竞争为他提供了一个机会

1983年2月,李秉喆宣布:“三星将制造半导体”

美日贸易紧张也帮助了韩国公司,美国不仅为韩国DRAM芯片提供了市场,也为其提供了技术

硅谷的大多数公司很乐意与韩国公司合作,通过压低日本竞争对手的价格帮助韩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存储芯片制造中心之一

人物:李秉喆(三星创始人)

24. “这就是未来”

1968年,康维和米德起草了一套数学“设计规则”,为通过编写计算机程序而进行自动化芯片设计铺平了道路

无线电频谱只能容纳有限数量的信号,否则就无法对其进行分类和解码,一位教授宣称:“编码已死。”雅各布斯高举着一个小芯片,宣称:“这就是未来。”

雅各布斯意识到,芯片的进步如此之快,以至它们很快就能在同一频谱空间中编码更多数量级的数据。因为每平方英寸硅上的晶体管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所以通过无线电发送的数据量也即将飞跃

人物:欧文·雅各布斯(高通创始人之一)

25. 克格勃T局

20世纪80年代初,克格勃雇用了大约1000人来搜集外国技术

苏联驻旧金山领事馆有一个由60名特工组成的团队,目标是硅谷的科技公司。他们直接偷走芯片,或者从黑市上购买由小偷提供的芯片

苏联的“复制”策略实际上使美国受益,因为这在客观上延续了苏联技术落后的态势

26. “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抵消战略的影响

苏联在开发冷战早期的关键技术、制造强大的火箭和拥有强大的核储备方面一直与美国并驾齐驱。现在,肌肉正被计算机化的大脑取代。当谈到支撑这一新的军事力量驱动力的硅芯片时,苏联已经毫无希望地落后了

威廉·佩里的抵消战略奏效了,但苏联没有回应

克里姆林宫希望振兴苏联的微电子产业,但政治干预、过度依赖军事客户、缺乏国际供应链使苏联振兴芯片制造的努力彻底失败

27. 战争英雄

使用激光制导进行打击的飞机击中的目标数,是没有制导弹药的同类飞机的13倍

佩里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动五角大楼开发的新技术的表现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伊拉克军队配备了苏联国防工业生产的最好的装备,但面对美国的进攻,他们束手无策。《纽约时报》一篇头条写道:“电脑芯片可能成为战争英雄。”

28. “冷战结束了,你们赢了”

日本大多数大型DRAM生产商未能利用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影响力推动创新,最后是英特尔将这种新型存储芯片(通常称为“闪存”或NAND)推向了市场

日本芯片公司犯下的最大错误是错过了个人电脑的崛起

1993年,美国重返半导体发货量第一位。1998年,韩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DRAM生产国,而日本的市场份额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90%下降到1998年的20%。日本挑战美国霸权的技术基础开始崩溃

1990年,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承诺通过从东欧撤出苏联军队来结束冷战,作为交换,他希望获得美国的技术。这位苏联领导人在斯坦福大学对听众说:“冷战已经过去了,我们不要为谁赢了而争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