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今天刷了几遍天涯都无法登录,也许是工作上的小插曲,也许是看到了朋友圈里的台球桌,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引起的感触回忆,此刻恨不得奋笔疾书,记下十几年前的经历,算是对自己的阶段回忆总结。
高一的暑假,我是在常熟度过的。已记不起居住地的名字,只记得是间干净的房间,墙壁贴了瓷砖,也铺了地板,如今给我留下的只有感觉可言。时间真的很可怕,它可以模糊记忆,让你想不起时间地点。
那年,爸妈告别了体制内工作,到常熟做生意。常熟真的很热啊,我是第一次感到夏天是那么难过!甚至能把我热哭。还有很多蚊子。点了蚊香也效果甚微。记得我坐车回家上学的那天早上,大概五点多钟,刷牙的时候都被叮了几个胞,气的我回去告诉姐姐,常熟的蚊子有三个嘴,能大口大口吸人的血!后来这句话被姐姐重复多遍,成了证明我傻fufu的有力证据。
高二暑假,我到了上海。跟着邻居的姐姐和几个同龄孩子一起去的。那时老家人流行到上海开商店,到了寒暑假,由一人回老家接孩子团聚,顺便会把周围熟人的孩子一起带过去。记得我们是一个大人五个小孩,到了上海火车站,那时还没有手机地图导航的,邻居的姐姐硬是靠着看站牌,经过转车,把我们带到了浦东郊区。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也许是在三林。那时老家人几乎都在浦东开商店,只有两三个人在浦西开批发部。
那时我家的店开在三林同福村,周围大多是江苏兴化人,四川人,也有东北的。附近有大型超市易初莲花,那时好像还不叫这个名字。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世纪联华。这也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
初到上海,第一感觉是这才叫名副其实的城市啊,车水马龙,这是个繁忙的社会。我很喜欢那种快节奏,知道要做什么的感觉。
同福村有个家具城,当时生意冷清。大街上也没有什么好逛的,倒是街道后方的小弄堂里,遍布小房间,各色务工人员聚集。虽然名字叫同福村,跟我印象里的村可完全不一样。因为这里都是水泥路,没有一点土路。当时我家店门口摆了一张台球桌,有的小青年下班后会来打球。其中一个叫小四川的,讲他回老家一趟,路上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先坐火车还是飞机,再坐船,辗转几次才能到家。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回家还要坐船,平原长大的我真的很天真很无知呢。
住在路口的是一家四口,女儿看着精灵古怪的,谁都不相信她已经24岁了。那时我不过十五六岁,感觉20岁离我还好远好远…
这个地方给我的印象也是干净利落,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和记忆。而当我一想起合肥,就感到天空灰暗,路面堆积很多灰尘,到处都是一层灰尘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拒绝地域黑,只是描述个人感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