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聊了一半,这期来学习剩余的六篇,分别为诡道,并力,主动,机变,先知,将道。
诡道:竞争策略的运用
“兵者,诡道也。”这可能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句金句,那么,“诡道”究竟是什么呢?兵者诡道”的含义就是:在战争中,取胜并不是单纯靠力量直接对抗,还要靠策略的巧妙运用,去掩护自己的行动,去破坏对手的计划,去制造和利用对手的失误。最能代表中国人思维模式的,大概莫过于太极图了。太极图里面是阴阳鱼。阴阳鱼互相推动,阴鱼一动,阳鱼就会动;阳鱼一动,阴鱼就会动。这里非常有意思,孙子提出了诡道十二法: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1.能而示之不能:明明能打,但我假装不能打。隐藏自己的实力和意图。
2.用而示之不用:明明要用这种打法打,但我假装不用。掩盖自己的企图与计划。
3.近而示之远:明明我在近处发起行动,但我先要假装在远处打你。
4.远而示之近:明明我要在远处发起进攻,但我先做出在近处行动的样子,吸引你的注意力。
5.利而诱之:用小利来引诱对手。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组织也是如此。它愿意听你调动,一定是看到了利益。打仗有所谓的伏击战,就是用小部分部队伪装主力,吸引对手的部队到对其不利的地形,然后突然发起攻击,消灭对手。
6.乱而取之:制造混乱来攻取对手。
7.实而备之:对手力量充实,无懈可击,那怎么办?做好防备,做好准备,耐心等待时机。
8.强而避之:对手力量过于强大,我就是打不过他,那怎么办呢?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只打那些能打赢的仗,拒绝打那些打不赢的仗。只在有利的情况下跟对手打,避免在不利的情况下跟对手打。只打那些你能打赢的对手,避免跟那些强大的对手正面较量。有时候,不打,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9.怒而挠之:对手性格暴躁,易于激怒,就挑逗他,让他失去理智,让他犯错误。
10.卑而骄之:对手很谨慎,很小心,那怎么办呢?让他骄傲,让他狂妄。狂妄是走向灭亡的第一步。
11.佚而劳之:对手休整良好,怎么办呢?折腾他,让他疲于应付,疲惫不堪。
12.亲而离之:对手内部团结,不好打,怎么办?通过离间的方式,把他剥离出来,变成孤立之敌,变成好打之敌。
海南三亚湾自然风光
并力:战略资源的集中
这章主要是讲一定要集中自己手中的资源,单点突破,以一个经典的案例来解释吧:
当年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时候,国民党进攻兵力是10万,红军是3万。第二次反“围剿”的时候,国民党进攻兵力是20万,红军是3万。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国民党进攻兵力是30万,红军还是3万。始终对方的兵力大于红军十倍,毛主席怎么打呢?用少部分兵力伪装主力,吸引国民党的部队分散力量。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在手中,一次就打你的一个师,甚至就打你一个旅,保证自己每一仗都处于绝对的优势。打完了迅速转移,找机会打下一仗。打完了再迅速转移,找机会再打下一仗。所以,第三次反“围剿”,红军是六战五捷一平,打败了国民党的进攻,所以,集中兵力向来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认为是战争最关键的法则之一。
罗马尼亚法加拉斯山脉。特兰西瓦尼亚地区。Fagaras Mountains, Romania.
主动:对抗局面的掌控
战争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围绕主动权的争夺。把对抗的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这是取胜之道的核心。毛主席打仗,最重视的就是主动权。他把主动权称为军队的自由行动权。他说:“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残酷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这也就有了毛泽东的那句名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也就是平常说的“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那么,最有效、最生猛地夺取主动权的进攻行动是什么呢?孙子回答“攻其所必救”,也就是打对手的要害。如果你的行动能够威胁到对手的要害,再强大的对手,也得听你摆布。
围魏救赵的故事,想必你一定非常熟悉。当时魏国的统帅庞涓率领魏国大军8万,进攻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求救于齐,齐国决定出兵8万救赵。按照齐国大将田忌的想法,是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邯郸之围。军师孙膑反对这种打法。于是便有了他对田忌的一段分析:要想解开一团纷乱的丝线,你不能生拉硬扯;两个人在那里打架,你不能冲过去乱打一气。你得扼住他的咽喉,打他的要害,他迫于形势,就只好回来保护自己。他所造成的危险,自然也就解除了。现在魏国和赵国打起来了,魏军的精锐部队一定都在邯郸城下,留在自己国内的全是些老弱残兵。您不如率领大军,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去,切断它的交通要道,打它防备最空虚的地方。魏军就不得不放开赵国,回来自救。这样我就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解了赵国之围,另一方面又让魏军疲惫不堪,为我打败它创造条件。田忌一听,这个打法好,于是便听了孙膑的建议,统率齐军主力,直接向大梁挺进。大梁是魏国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兵力空虚。惊恐万分的魏惠王不得不下令庞涓立即回师救大梁。对于庞涓来说,当然是救大梁要紧。于是就不得不以少数兵力防守历尽艰难刚刚攻克的邯郸,自己亲率主力,千里迢迢,日夜兼程,回来救大梁。而这个时候,孙膑根据庞涓回师的路线和时间,早就选好了桂陵(也就是今河南长垣一带)的有利地形,布好了阵地。魏军在邯郸城下打了一年多,早已精疲力竭,再加上千里回师,长途行军,更是疲惫不堪,战斗力可想而知。而齐军休整良好,士气旺盛,地形有利。双方的军队一接触,魏军就打了个大败仗,好不容易占据的邯郸,也得而复失。
醉美夕阳(二)
机变:打法的机动灵活
这章核心就是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学会和不确定性共舞,所谓的灵活,就是打的过程中,你的战略战术一定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
关于用兵,孙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比喻,就是“兵形像水”。水在杯子里面,就是杯子的形状;水在瓶子里面,就是瓶子的形状。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你再仔细想一想,水又永远是有形状的:水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状;水在瓶子里,就是瓶子的形状。所以,水是一种可以跟周边的环境结合得最密切的物质。它可以随时适应环境的变化。水性的核心,就是柔性,就是弹性,就是强大的适应能力。所以事务发展的过程,不是规划好的,而是一件事发生后,能迅速做出相应的决策才是核心的能力。
瓦纳卡湖清晨
先知:竞争态势的分析
什么叫“先知”?孙子所讲的“先知”,不是宗教里“未卜先知”的意思,而是提前知道,就是提前了解对手的情况,也就是对竞争态势的提前感知。一句话概括就是“你所有的行动方案都是以对手的计划为起点的”,这里作者解释了为什么不是“知己知彼”,而是“知彼知己”,《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出现过两次,全是“知彼”在前,“知己”在后。在战争的环境中,“彼”和“己”二者,谁最难搞清楚?一定是“彼”,对手的情况。战争是一种对抗行为。对抗的双方,都会尽量搞清楚对手的实力与意图,同时尽量隐藏自己的实力与意图,因此就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误导性手段。这就使你很难搞清楚对手真实的情况。在战争这样一种不确定的环境中,敌情是具有最大不确定性的因素。而自己一方的实力与意图,你当然是相对清楚的。所以,“知彼”一定难于“知己”。孙子把“知彼”放到前面的另一个原因,作战是一种博弈活动,双方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都会想办法尽量破坏对手的行动与计划。所以,你的计划能否成功,往往并不仅仅取决于你自己,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
秋天东海泳汶河边来了很多白鹭、鸥鸟很美
将道:动态环境的领导
这章介绍了好领导的三个核心特征: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需要进攻就果断进攻,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利;需要撤退就坚决撤退,哪怕要因此承担撤退的罪责。一切都是从整个组织的角度出发,从组织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领导的长远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上下同欲,与众相得:也就是平常说的同甘共苦,同生共死。
静以幽,正以治:在混乱和危险的环境中,领导者不能允许情绪和心理压力主导你的决策以及你的队伍。
如果你看完觉得对你有用,请素质三连走一波,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