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又吵得不可开交,下不了课哇……

周五那天,我在七年级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议论文《有为有不为》。作者季羡林先生想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我们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课前导入,我用了快问快答的游戏,我把孩子们分成两大组,面对面站好,我提出一些问题,如果他们的答案是yes,他们就举手,反之,则在胸前比叉叉。

比如我问:如果有同学在厕所隔间说你坏话,你要不要推开门跟ta吵一架;如果你的朋友说你偶像的坏话,你会怼他吗……我还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妈妈疯狂追星,看明星演唱会,买明星周边,有时候甚至会因此耽误做家务,没法儿给家人做饭洗衣,你会支持她吗?

我观察了一下班上同学们的反应,女生基本都表示支持,而百分之九十九的男生都比了叉叉,表示不支持。

在这堂课的尾声,课文学完之后恰好还剩8分钟左右,我让他们就课前我提出的一些问题,自由选择辩题,在小组讨论后自由辩论。

没想到,全班同学不约而同选择了这个议题——到底要不要支持妈妈疯狂追星。

看来这个问题,大家都非常感兴趣。同学们发言的观点也很犀利,思维较为严谨。

比如正方同学提到:妈妈应该有自己的喜好,追求自己的快乐,而家务我们可以自己做。

而反方同学认为妈妈的行为已经影响到家人的幸福了,到了“疯狂的地步”,而且妈妈会因此而花费很多钱。

对这个观点,正方同学非常激动:妈妈自己也可以挣钱,为什么不能浪费自己的钱呢?老师也没说妈妈花的就是爸爸的钱呀……你们难道准备让妈妈给你们做一辈子饭,洗一辈子衣服吗?我们长大了,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做这些事情啊……

作为女老师,我有点遗憾,没看到男同学站起来为妈妈说话。或许他们也爱妈妈,但他们更多在心里默认了妈妈就是那个做家务照顾家人的人,而“爸爸”这个词语只有在说到“花钱”时提了一嘴。

但是女同学们的大胆发声,应该多少能让男生们因此有所思考。我梦想,在多年后,回家瘫坐在沙发上刷手机时,看到家里正在厨房刷碗、客厅拖地、书房里辅导孩子作业的妈妈们……会不会突然想起这节课上女孩子们愤怒的反驳,于是决定起身为她们分担一点点。

我还梦想,班里那些被家长们吐槽疯狂追星的孩子们,会因此而反思,自己追星的钱都是父母挣的,自己的衣服是父母洗的,饭是父母做的……

硝烟在教室弥漫,即使是赫然响起的下课铃声也没能让他们的辩论声降低一点点,孩子们吵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停碰撞,我看他们时而拍案而起,时而鼓掌叫好,我笑着想:课堂应该就是这样才对,这个社会才会有希望。

而我,还可以有所为,还应该有所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