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通过微信公众号Walfalcon推荐得知的,据说采铜是知乎上的牛人之一,我之前并不知道,到目前这本书看了一小部分了,确实不错,有启发。
这本书涉及七个方面: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从七个方面提出一些见解,拆解我们惯常的思维模式,为生活带来一些新思路。我很喜欢看类似这种改变思维模式的书,也许是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可能受到旧有思维模式的局限,被许多旧的信念挟制。而有时候信念一转,是会有天地突然为之一宽的感觉的。
就拿时间来说吧,时间究竟是什么,也许压根没有认真想过呢,只知道太阳朝升夕落,只知道一天24个小时,早上起床晚上睡觉,白天的时间或工作、或娱乐、或等待、或饮食、或开心或焦虑。可是说到底,这24个小时和自己的生活有多大的关联呢?即使知道光阴似箭、人生苦短,个人又怎样把时间的观点体现到生活之中去呢?
对待时间有各种角度,常见的,比如“假如你的人生就是这张A4纸”,把人的一生画在一张布满了小格子的A4纸上,每个小格子代表一个月,人生满打满算也就是900个小格子,假如已经40岁,那么格子已经划掉一大半,这样一看,人生简直仓促得有了一种危机感。还有的,把人的一生里做各种事情的时间都汇集到一起,那么就以系鞋带来说,人的一生里总共花费14天做这件事儿。这些对待时间的角度,可以给自己一些启发。对我来说,目前抱持的关于时间的观点是:时间和个人是紧密关联的,时间之外并没有个人的存在,每时每刻都在定义个人。
目前看完了这本书第一章节有关时间的内容,针对此部分做一些笔记。
1、对待时间,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2、不同的时间视角:积极过去视角、消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宿命论视角、未来视角。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时间视角,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
3、五年设想帮助解决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之间的冲突。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但较缺乏可行性考虑。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考虑具体的情境,更多考虑“怎么做”而不是“要不要做”,副作用是让人们倾向于做可行性更高的事情,回避更有意义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4、用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解读拖延症。远期未来有一个抽象且意义重大的目标,近期未来则遇上了实际的阻碍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通常应对拖延症的方式是强调远期目标的意义,但这对于解决问题基本无效。应该:从远期未来的角度,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怎样去做”,特别是放到那些可以立即实施的行动上;从近期未来的角度,提高逃避成本,甚至可以采取一些极端措施。
5、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两个维度:收益值、收益半衰期。以此可以将大部分事情区分为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6、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短半衰期的沙坑,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面对现代社会很容易陷入的选择无能和执行无能,可以用一条简单的行动规则来面对: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7、事情的半衰期也有个体差异,也与具体完成这件事情的方式有关。要留意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不要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8、半衰期的概念还可以应用在历史人物、经典作品上。林迪效应是指: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9、辨认“信息噪音”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
10、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11、时间管理,是否只是在技术层面解决问题?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
12、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提倡,生活要有快有慢,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这样的做法颇符合“平衡时间观”。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也是平衡时间观所提倡的。现代人经常不是“过日子”,而是“赶日子”。
13、朱光潜先生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14、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心流”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