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showhand,首先我解释一个“格局”这个词,“格”是动词,是认识的意思,或者程度强一点叫“洞察”,深入本质般地认识的意思,所以古人有格物致知一说。“局”是名词是局面的意思,局势面临选择的时候的所处的情况,所以清华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宁向东说:“管理就是破局”。所以,所谓的格局,就是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的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足够深刻,能够站在更远,更宽,时间更长的角度来审视当下所处的情景,就可以更加有助于我们做选择,这个就是大格局。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非常肤浅,看不高,也看不远,或者情绪被窄化以致看事情鼠目寸光,做选择就会被我们的格局锁定,这个就是格局小。
我先给你讲两个小故事,很有启发性。:
两天在皇城脚下乞讨的两个小乞丐聊天,一个是甲,一个是乙。
甲问:“你觉得皇帝一天到晚都吃什么呢?”
乙回到说:“肯定吃的特别好,皇帝早上起来,左边一个包子铺子,右边一个油条摊子,随便吃,都不用给钱的”。格局小就决定小乞丐想象不出皇宫里面的极度奢华,不仅仅是吃不到,连想都想不到。
后来一个拾粪农民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心想 “我若做了皇帝,我拾粪的叉子一定用金的,两边的路上的粪都只能我来捡”。格局小就决定了拾粪农民不会到什么叫日理万机。
其实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皇帝,大臣们给他报告,灾民遍野,饿殍满地的时候,他说:“灾民们没饭吃,怎么不吃肉呢?”格局小就决定了这个皇帝不会懂得什么叫无米下锅。
可见小格局跟人的身份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小格局的危害却是非常大的,而且往往格局小,但是却不自知,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格局呢?
我觉得有三个方法,分别是“学习”,“思考”,“向死而生”即所谓的 “终局思维”。
学习是找实例,思考是找关联,而向死而生是定心性。这话怎么说呢?
学习可以极大的扩宽我们的视野,当我们的视野扩宽被扩宽了,我们就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到我们没有学习的时候细节和角度,这样子可以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当然学习也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打个比方,如果此时此刻,你过的特别的艰难,举步维艰,这种时候你是选择自暴自弃呢,还是挺过去,也许你会觉得这个不是一目了然的么,当然是挺过去。但是当我们面对真实情况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够这么想么,其实未必。但是如果我们学习了勾践卧薪尝胆,为吴王尝便的故事,也许你就不会觉得你眼下所处的困难有什么大不了的了,这个时候就更有可能挺过去了。
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睿智的做选择,找到事情的内在联系,让我们可以看穿事物的本质,这样子就不会被迷惑了,所谓智者无惑。
比如当我们看到网上流传的谣言的时候,如果我们稍加思考,就能够看到其中的问题,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信以为真,我举个例子,以前网上一直流传着一则新闻说:“为了节约成本,有一些大米其实是塑料用机器压出来的,里面还有一个视频,一个男的,把塑料放入一台机器,经过一道道工序之后,最后机器产出大米,然后这些大米流入市面”。当然后来有人出来辟谣了,但是这种谣言,只要稍微思考就知道太假了,但是还是流传非常广,很多人都转发了。
“终局思维”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智囊曾鸣教授提出来的一个思维,这是一种什么思维呢?是说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我们是先想到这件事情的结局,然后再通过结局倒退到现在,我们该怎么选择呢?这种思维和乔布斯的“把每天都当成是最后一天来过”的思维是一样的。
这种格局是非常大的,其实也非常恐怖,巴菲特常说“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终局思维就是让你一开始就想潮水褪去了,自己是不是在裸泳,所以一开始就穿上泳裤。但是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是裸泳,而且也没想着潮水会退去,所以就近乎浑浑噩噩。
打个比方,如果你知道未来20年,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会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此时此刻,你就应该警醒自己,以免未来沦为“无用阶级”,“无用阶级”是《未来简史》里面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你能做的机器都比你做的好。
格局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往圣先贤都谈过无数次了,我今天谈谈我的思考,我是这样子想的,所谓“当局者迷”,当我们面对具体困境的时候,在迷茫,挣扎,之际,我们应该刻意提示自己,是不是自己格局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