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作业?作业有什么用?作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讨厌作业?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们选择抄作业?
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萦绕脑海,我开始反复思考作业的前世今生。
作业这东西,好像历史很悠久了吧!反正自从我上学的那天起,就没有摆脱过它的身影。到我上班之后,作业更是天天见。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司空见惯了的东西,我们根本无暇去考虑它究竟为何物,它究竟还有没有更好的姿态!
还记得小时候做作业,像极了武侠小说中的名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甭管留的什么作业,快速地把它消灭掉,就是胜利。
长大后发现作业这东西越来越讨厌了,越是放假开心的时候,它越是形影不离,总要搞到你精神分裂才肯罢休。
终于,上班了,教学了!自己不用再做作业了,还能掌握着布置作业的生杀大权,真是爽歪歪的感觉。可是,很快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是作业的奴隶,只不过从做作业变成了批作业而已。其实,批作业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你看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胡抹乱画,痛苦不?你看着学生们千篇一律的抄袭作业,愤怒不?你数着每次都交不够的作业本,着急不?
总之,我们当老师的这辈子就跟作业这玩意儿杠上了。
那作业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呢?不做行不行呢?
答案是,作业是对课堂内容的一种巩固与延伸的活动。学而不习,难以企及。看来做作业还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能起到它本来应该起到的作用呢?什么样的作业才能让孩子们乐意去做呢?
很显然,我们目前这种批量式生产的作业模式是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求知需求的,反而能够十分精准地将孩子们逼到逃学厌学的道路上去。因为我们也知道孩子们不是工厂里产出来的机器零件,他们的层次是参差不齐的,那么他们的作业是不是也需要有层次感呢?是不是也需要因人而异呢?
是的,我们需要分层设计作业,可是这样一来,老师们的工作量无疑会大大增加。试想一下,一个教着两个班的主科老师,每个班有五六十个孩子,作业还是五花八门,那他们每天来批这样的作业会不会特别耗费精力呢?
以上设想是急于传统的作业思维,我们还是把作业当成了一种书面活动,无非是换了几道题目。假如我们能再深入一步去思考作业的设计,设计一些创造性的作业,是不是既可以解放学生们,又能解放老师呢?也许还能更好地促进家校沟通,给学校教育带来一股不容小视的外援力量呢!
例一:亲子大造厨。
在菜谱中挑选几道简单易操作的菜,例如西红柿炒鸡蛋。让家长与孩子一道讨论菜的选材、味道、和配料的名称、比例、火候等。鼓励孩子按菜谱所需,上街自己购买食材,家长指导并帮助孩子洗、切、烧、炒。在操作过程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煎、炸、煮、炖等。最后一家人品味一下菜的味道。
这样的作业本身就是对孩子们动手能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另一方面还为孩子们积累下了写作的素材。
例二:雨中共漫步
夏天,酷热难当。一阵细雨带来丝丝凉意。带孩子雨中漫步,回忆与雨有关的诗句。一边淋雨,一边吟诗。回家后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给这个“小故事”配上一幅图画。多美的一项作业啊!
例三:一起做手工
回到家中,跟孩子们一起做风筝,做纸飞机,叠小船……让孩子们在创作事物的同时,记录下来这些精彩的瞬间,可以以照片的形式,也可以以视频的形式,还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多了一份选择,是不是就会多了一份完成的冲动呢?
例四:家庭朗诵会
如果我们发现平时的朗诵、背诵;默写很单调无趣的话,我们还可以发动家庭大比拼。让孩子们与家长一起录制朗诵视频,然后根据网络的点击量,点赞量和家长评论来颁发奖项。
例五:户外细观察
带孩子们到户外去散散步,让孩子们带上放大镜,让他注意观察脚下和路边通常并不留心的东西,如虫子、小草、石子、鲜花等。叫不出名字没关系,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调动起孩子们对美的感受!
……
我们会发现,这些作业都是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的,周末作业采用这样的方式,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会觉得很有创意吧?
这样的作业难道还用我们老师们一个一个去批阅吗?我们把这些形形色色的作业资源收集起来,就为我们的综合实践课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创造性作业……不管什么样的作业形式,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我们要让孩子们爱上作业,要让老师们翻身成为作业的主人,体验到批阅作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