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湖的身世还是比较复杂的。
关于南宫湖,现在我们习惯称它是人工湖,那是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有过一次疏浚开挖。而说它是天然湖,也有道理,因为它古已有之。
就现有资料看,南宫湖开始有正式名字起码可追溯到元明时期。那时称“古水潭”。一个“古”字,把湖和潭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否则何以称“古”呢。而一个“潭”字又说明它很深,因为“潭者,渊也”。
它定型年代应该追塑到宋。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那时黄河还过境南宫,直至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最后一次南徙,便再未行经南宫。在这个过程中,黄河的干流支脉及其他河流造就了巨鹿、任县、隆尧、宁晋间的大陆泽,形成了南宫境内的古水潭。当年的古水潭,“溢则北入冀县之海子”(《南宫县志》民国版)与现在的衡水湖相通。
至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六月的一场大水,把南宫县城冲毁,搬迁新城后,因古水潭紧邻水毁县城,所以后来这里便改称“旧城潭”。
从汇流之源判断,当年的旧城潭,应该不会太小,而且面积是很大的。明朝孝宗、武宗朝的兵部、礼部尚书白钺是南宫人,他曾写过一篇《游旧城潭记》,这篇游记中有这样的描写“汀浦岸柳,鸥鹭翔舞,榜歌(船夫所唱的歌)渔唱(渔人唱的歌),远近互答”,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尚书竟发出了“俨然江乡景也”的感叹。
之后不但水面逐渐缩小,而且还失去了“潭”的幽深,再称其潭显然已经不合适了,所以到民国年间,又改名为“旧城洼”,之后当地人也叫“西洼”或“西大洼”。这时客水已经很少,水源就是南宫境内几条排水渠的来水,只能勉强维持一定的水量,至七十年代基本就晒了湖底。
为增加蓄水量,扩大灌溉面积,控制旱涝灾害,1976年经邢台地委、行署批准,南宫对旧城洼进行疏浚改造,至1980年5月竣工,历时5年,用工30多万个,动土近600万立方,平均挖深3.5米,堪称南宫建国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因工程实施过程中群英辈出,故取名“群英水库”,毕竟“水库”不如“湖”雅气,所以改称“群英湖”。
之后为申请湿地保护,群英湖的名字显得过于现代,所以又称南宫湖,一直沿用至今。
张范津 2021年9月18日20:44:38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