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们》|路星河是少数,余淮才是常态。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口气看完《最好的我们》,感慨万分。

对于多年不拍拖的老阿姨来说,这部剧真的被苏到了。

没有那么多狗血的剧情,有的只是青春的懵懂和情窦初开的羞涩,还有为了理想大学而努力的学子们。

图片发自简书App

那一句“耿耿,我来晚了。”更是让人泪目。

余淮的一句“我来晚了”抵过路星河的65次求婚。

在多数人都看到他们的爱情走到一起时,我心疼余淮的心路历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人说“路星河是少数,余淮才是常态。”

的确,剧里的路星河,有足够的家底支撑他的任意妄为。

而最让人叹息、揪心的就是余淮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明明是一个“天之骄子”,却“落入凡尘”。

这样的人生经历才是最现实、最普遍的。

他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或是超常的天赋,他也需要不断努力才能保持自己的学业水平。他也像很多人一样,偏科,并且很严重,所以才拼命努力准备比赛,就是为了可以被保送清华。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样一个普通人,看似因为答错一道题而与梦想的学校失之交臂,

其实随之而来的苦难,才是真正击败余淮的原因。

活在现实的我们,有太多的不得已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一次高考失利的余淮,复读后便考上了清华,可母亲已经病重。

在家人与个人前途的选择中,单亲家庭的余淮当然是选择了母亲。

于是,人生也就此改变了。

这样的选择题熟悉吗?

我想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那种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梦想,可又不能置家人于不顾的纠结真的很痛苦。

图片发自简书App

出来工作后,认识不少朋友。

发现只要家里条件比较差的,要么早早放弃学业出来工作,要么家里欠着债硬着头皮供他读完书的。就说身边的一个好友吧!

她考入重点高中,往后想学文学,但最后去了职校读会计。

问她为什么,她说,家里没钱。

好友是重组家庭,妈妈再嫁后生了儿子,无暇顾及她,她就住在亲戚家。

母亲明说了没钱管她读书,父亲又是一身病,靠姑母接济。也就只有她的姑姑愿意借点钱给她继续读书。只好上个职校,寒暑假去打工,补贴着。两三年后就出来工作,如今在一家小公司做会计。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例子太多太普遍了。

经历过的都会懂,除了感叹,也无话可说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年少时谁都意气风发。

就像余淮,一个自称“小爷”的骄傲学霸。

历经十年,最终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即使去了美国留学,但余淮还是没有进到清华读书。即使拼尽全力复读一年考到了清华,但命运对余淮始终没有善待。梦想最终成了梦想。

看着余淮,看着那一张被世俗磨平了棱角的脸,多少沧桑历程都写在了脸上,写进了眼眸。

图片发自简书App

路星河是存在的,但那是少数人,而余淮,却是大多数人。

从最初充满希望,相信自己的未来在闪闪发光的少年到沉稳无奈的中年大叔。我们都经历了这样的路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不断和社会、和这个世界交手,只是后来......我们输了么?或许吧!

我们开始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了,我们劝慰自己平凡可贵了。

只是......只是.....到底意难平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余淮和耿耿一起了,结局是美好的,也意味着余淮不再颓废,心中的热情重燃了。

世人皆苦,可正如明兰说的,眼睛是往前看的。

往事遗憾,未来可期,活好当下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