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记载,有一次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赶回来问“伤人乎”,然后才问伤着马没有。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马是比较珍贵的,说马比仆人的地位要高也不为过。马棚着火以后,孔子先问人后问马,体现了“仁者爱人”思想。
孔子“问人不问马”受到后世传颂,历史上却有“问牛不问人”而受到赞扬的人。
丙吉是西汉宣帝时期的丞相,他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他经常外出考察民情。暮春的一天,丙吉外出,遇到行人斗殴,路边躺着死伤的人。然而,丙吉却不闻不问,让车夫驱车而过。过一会儿,丙吉看到碰上有人赶牛,只见那头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于是马上让车夫停车询问“赶牛走了几里路”。下属不解,问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轻人。
丙吉回答说:“行人斗殴,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我只要适时考察其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这样就可以了。丞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所关心的应当是国家大事。而问牛的事则不同,如今是春天,天气还不应该太热,如果那头牛是因为天太热而喘息,那么现在的气节就不太正常了,农事势必会受到影响,我就要预先做好防备对策。所以,我过问了牛的事儿。”下属听闻后,非常佩服丙吉识大体。
丙吉“问牛不问人”,隋朝礼部尚书牛弘还有一段“人牛都不问”的轶事。
牛弘的胞弟叫牛弼,有一次醉酒,竟把牛弘座驾的一头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去告诉丈夫,小叔子把你的牛用箭射死了。牛弘听罢,就说,把牛肉制成牛肉干好了。牛弘的妻子以为丈夫没有听清楚,加大声音又说了一遍,小叔子把你座驾的牛射死了。牛弘冷冷地回应“已经知道了”,然后继续看书。
解决家务事,人们应该用宽容的态度。即使牛弘揪着胞弟的错误不放,牛也不会死而复生。牛弘冷然一句话,没让潜在的家庭矛盾发生,保持家庭的和气,是明智的。
问什么是现象,为什么问是本质。因此,我们不仅要有悲天悯人的心,还要懂得理性分析事情。
注:原载于增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