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标题党了。
其实又回到了读书笔记。
(你来咬我呀)
自打参加了拆书帮这个神秘组织,对带“拆”字的东西总是倍感兴趣。
于是,重读《拆掉思维里的墙》。
年初在kindle上读过一遍,但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嗯~,没有好的读书方法,读再多也是枉然。
今天挑了一段来读,试着用RIA做个笔记吧。
什么?不知道RIA!
往前翻!
--R--
我们很多人都有一种受害者模式,信奉“世界是如此的不公”。
一切问题和错误都归咎到客观,似乎一推出去,就脚翘皇天高,跟自己没关系了。
然后在自己开辟的“安全区”进行重复劳动。
如果用图表表示,就是这样:
与此对应的是另一小部分人群,积极,乐观。
致力于在大脑皮层上篆刻一条条新的沟回,并乐此不彼。
他们好比线粒体,有自主驱动力,只为自己带盐。
图示是这样的:
两者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和相应领域的贡献和创造力的区别,宛若云泥。
--I--
联系到两点:
- 朋友圈比惨
我们平时发朋友圈,什么样的内容最容易引来关注和点赞?
“扑了一街,磕掉半颗牙”
“他不爱我了,我好伤心好难受好想哭”
“衣服扣子绷了怎么办?在线等”
→ 比惨大赛冠亚季军,总是获得关注和评论最多的。
其实这种快乐,很廉价
2.在连续发了两周读书笔记和干货分享后,昨天试发小诗几首,瞬间关注留言翻了几倍。
气氛有点尴尬。
就我个人而言,读书笔记和干货,是真的能马上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做事效率的,可算有用。
小诗是随手为之,算作有趣。
显然关注有趣,会让我们轻松。
但同时,一直陷在舒适区,是很难有更高的自由,和深层的愉悦感。
游泳冠军菲尔普斯的教练,总是制造各种状况,让菲尔普斯一直出离舒适区,获得提升。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每年都会给自己新的挑战,来刺激自己创新和提高。
比如某年,只吃自己杀的动物(interesting),
比如今年,做一个智能机器人帮助自己工作和跑365英里。
--A--
走出受害者模式吧。
不是先得到允许,才开始学习。
不要等有了机会,再开始努力。
一二三,齐步走:
1.接受“世界就是不公平”
2.找到“可改变点”
3.从自身开始改变
PS:
本文配图很挫吧?
是的,没错。
这是我今天的小改变哦。
走出手绘舒适区,用Paper 53试了一发。
每天改变一点点,看谁更多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