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仙岩洞摩崖石刻以两宋时期为多,左侧的摩崖石刻残破不全,而右侧摩崖石刻相对保存完好。仙岩洞内还有一块“山翁祖庙”青石残碑,落款时间是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冬月,其《重建山翁祖庙小引》曰:“山翁祖庙者,不知创自何时,曾读碑记所称唐宋流遗,然其间兴废不可考…”。此碑虽记载有唐代石刻,但无具体内容。
在仙岩洞宋·杨杰题名石刻左下方,即洞左侧最外前端摩崖上,有一方石刻,从右至左,文:
并州白具天觉被
旨促狱来憩嵓左
囗由中新主游之
囗囗囗侍行建中
囗囗囗囗囗夏朔
摩岩石刻仅五行,每行七字,第一、二行七字完整,第三行缺首字,第四行缺前三字,第五行缺前五字,暂不能判断是否存在第六行。
此摩崖石刻,因历史弥久,风化严重,许多字已不能辨认,很不起眼,也不大会引人关注。但从行文结构看,其第四行落款时间上有“建中”二字。建中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莫不是传说中的唐代石刻?但北宋也曾出现“建中”,“建中靖国”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1年。
我且将其命名为建中摩崖石刻,并断句:并州白具天觉,被旨促狱来,憩嵓左囗,由中新主,游之。囗囗囗侍行,建中囗囗囗囗囗夏朔。
大致的意思是:并州白某,奉旨巡察司法,憩于岩洞下,谢主隆恩,游之,某某侍行,建中某年某月初夏。
石刻中共提及三人,主角是首行中的“并州白具天觉”。可判断白为姓,从“并州白氏”不由让人想起白居易。
并州为古州名。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即山西太原。白居易先祖封于太原,到白建时迁到韩城,白温时迁徙下邽,祖父白鍠又迁居河南新郑。白居易的祖籍正是并州。那么此石刻中的并州白某与白居易又是什么关系?
渭南渭河北岸有白氏先茔,该茔乃白居易在元和六年(811)亲手修建,安葬着白居易祖辈三代人以及兄弟辈共计十余人,从弟宰相白敏中也在其中,即:一世白温,二世白鏻、白锽,三世季康、季庚、季般、季轸、季宁、季平,四世敏中、幼文、行简、幼美以及白居易等。
白居易的祖父白锽是白温的第六个儿子。白锽十七岁就当了鹿邑县尉,历任洛阳主簿、酸枣县令、滑台节度参军、巩县县令,白锽卒年时间为大历八年(773),当然也不可能在唐建中年间(780-783)到仙岩洞。
白鏻曾任扬州录事参军,但史料记载甚少,与衢州似乎无交集。
渭河白氏三世中比较知名的有季庚、季康。白季康是白居易的叔父,白敏中的父亲。白季康入仕较迟,在宣州溧水任知县十五年,唐元和年八年(813年),抱病去世。可见其初到溧水的时间是贞元十四年(798)。唐建中年间(780-783),白季康还未入仕,也不可能巡游衢州。
白居易称白幼文为“大兄”,说明白幼文在家族兄弟辈中行大,白幼文也是通过科考做官,贞元十五年(799),白幼文任浮梁县主簿。可见白居易长兄也无唐建中年间巡游衢州的可能。
白居易生于代宗大历七年(772)正月二十日,至唐建中年间,白居易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小孩,自然了成不了巡游衢州的主角。当然,其弟白行简、从弟白敏中也可排除在外。
再来看白季庚,字子申。《旧唐书》云:“锽生季庚,建中初为彭城令。时李正己据河南十馀州叛。正己宗人洧为徐州刺史,季庚说洧以彭城归国,因授朝散大夫、大理少卿、徐州别驾,赐绯鱼袋,兼徐泗观察判官,历衢州、襄州别驾。”
《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说刺史李洧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唐建中初,白季庚为彭城令,因护徐州有功,自彭城令擢拜徐州别驾,赐绯鱼袋,仍充徐泗观察判官。据《旧唐书》记载,白季庚于贞元初(785)任衢州别驾。
康熙《衢州府志》卷十二中则将白季庚任衢州别驾时间定在唐建中年间。同时期,建中元年,韦光辅以朝散大夫任衢州刺史(赵镗《府志》);建中年间,另一位衢州刺史为赵涓。白季庚任别驾时间或在韦光辅与赵涓间。
韦光辅,代宗大历十年(775),官太府少卿,以时用斗秤小于汉制,奏请改造铜斗斛尺秤等行用。韦光辅的外祖李祎是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恪,恪第三子琨,琨子祎。《旧唐书·传》载,李祎少继江王,后封为嗣江王。景龙、开元年间,两任衢州刺史,后改封信安郡王。李祎登烂柯山寻王质观棋遗迹时,曾作五言《石桥》诗。后来,韦光辅知衢州时将外祖李祎的《石桥》诗刻其计于石桥下,并撰《刺史韦公镌外祖信安郡王诗记》及署:“大唐贞元三年丁卯岁正月景戌朔九日甲甲午朝散大夫使持节衢州诸军事守衢州刺史赐紫金鱼袋韦光辅建。”从此记中知,韦光辅在贞元三年(787)仍为衢州刺史。
而唐建中年间衢州另一位刺史赵涓,德宗即位时,为衢州刺史。那么,赵涓任衢州刺史的时间当为建中元年(780)。
民国《衢县志》中却将韦光辅、赵涓知衢州刺史时间定在德宗贞元年间。郑永禧按:“柯山碑:信安王外孙,贞元三年正月刻石。其抵任当在贞元初,杨《志》表列建中元年,相距十八年,恐非。”但建中元年(780)与贞元三年(787),相距只7年,何来十八年之说。而赵涓卒于兴元元年(784),更不可能在贞元年间任衢州刺史。
由此可见,赵涓、韦光辅先后任衢州刺史的时间应建中初至贞元间,而白季庚时为衢州别驾。据《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八十七》载:“贞元八年,于邵出杭州刺史,以疾请告,坐贬衢州别驾。”故白季庚离开衢州的时间应在贞元八年前。贞元十年(794)甲戌五月,白季庚卒于襄阳官舍。
从《旧唐书》记载白季庚于建中初任彭城令,至衢州别驾也需一段时日,可推断白季庚奉旨任衢州别驾的时间约在建中年间晚期至贞元初。别驾为州刺史佐官,隋初废郡存州,改别驾为长史,唐初改郡丞为别驾,宋代的通判与其相似,“促狱”这项工作正是别驾的职称范围。
并州、白氏、促狱、新主、建中、仙岩洞等诸多信息给了我们无限的想像空间,而所有信息似乎都与白居易父亲白季庚产生交集,难道是白季庚的题名石刻?
现在还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无法解答:
其一,“并州白具天觉”,古人虽常多字或号,但名是不会轻易改变。若“具”为名,“天觉”是字,也均与白季庚子申不符。
其二,且不看内容,从摩岩石刻的书法看,似苏东坡的书体风格,就大致可判定其为北宋时期,也就是说不可能是唐。
既为北宋时期摩崖石刻,那此“建中”应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题名者是并州白具,字天觉。元丰八年(1085)二月哲宗即位,九月白具任承议郎。元符三年(1101)正月初四,白具以朝散郎到任,官提点刑狱。元符三年正月宋徽宗即位沿用。元符三年即建中靖国元年,可见,此次白天觉巡游衢州的身份是朝散郎,官职提点刑狱。白天觉主要活动在宋神宗、哲宗和徽宗三朝间。白天觉自称并州白氏,或是白居易后人。
“被旨促狱来”有奉旨巡察衢州司法之意。“新主”,指宋徽宗登基。“建中囗囗囗囗囗夏朔”,指建中靖國元年孟或仲夏。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侍行”。古人巡游或外宦,常有子侍行。如游嗣立巡游浙东,就有“男抃侍行”。此摩岩石刻第四行缺前三字,为白天觉子或随从名。
经考证,仙岩洞建中摩崖石刻,虽不是唐代,期许中有些小遗憾,但凡事追本溯源,还以真实面目,岂不美哉?
2021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