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节点,紧盯特色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集群配队伍,充分发挥“群主”和“链主”集聚效应,突出产业引才育才主体地位,在政策指导、技术难题、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持续释放人才虹吸效应。
健全体制机制,构建统揽人才“总抓手”。按照“三专”原则,健全落实县乡村“三级包抓”责任体系。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办法(试行)》等,为引进人才落实生活补助、住房保障、配偶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县级财政支持力度,争取县级财政支持,设立人才发展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人才培训培养、人才引进等。制定出台《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事业单位和优秀人才工作办法》,密切县委与各类优秀人才的联系,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关心关怀。用心用情抓好服务保障、氛围营造、宣传推荐等工作,在媒体平台宣传报道优秀人才典型事迹。
依托重点企业,搭建筑巢引凤“新平台”。着力强化人才平台建设,创新“双招双引”联动机制,通过“人才+资本+项目”的方式,实现引资引智同频共振、一体推进。以高校驻村帮扶为依托,创新引才、用才、育才机制,建成人才工作站,将院校各院系高层次人才、挂职干部、研究生支教团、校友、企业家等人才资源整合起来,开展“组团式”帮扶,深入推动乡村振兴。以建设“生态文旅康养先行县”“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着力点,建成“文化名家”“六盘名师”“六盘名医”工作室,巧借“文化名家”工作室,组织开展刺绣、彩塑、书画等人才培训,开展研学活动。
紧盯乡村振兴,激发服务人才“新活力”。创新开展党建共同体试点,有效推动技术、人才等要素优化配置。在乡村振兴一线培育“两个带头人”,把“两个带头人”嵌入产业发展、村级治理、联农带农等各方面、全过程,带动群众共同发展。常态化举办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结合我县肉牛特色优势产业,引进知名企业和研发团队,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投产建设万头高端肉牛饲养、屠宰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肉牛饲养加工基地,培育本地养牛技术能手,带动群众集约化发展肉牛产业,有效拓宽群众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