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2 号早上,宁波舟山港北一集司的 7 号泊位还飘着淡雾,一声汽笛突然划破海面 ——“伊斯坦布尔桥” 轮慢慢驶离码头,船身淡蓝色的防锈漆在朝阳下亮得晃眼,甲板上堆着 1000 多个集装箱,最顶层的几个还沾着昨晚的露水。
这艘能装 4890 个标准箱的船不一般,船底加了冰区加强层,接下来要穿过白令海峡走北极东北航道,18 天后就能到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是全球第一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直接把中欧航运的时间纪录给破了。
从 40 天到 18 天:企业抢着走的秘密
“以前从宁波发欧洲,光坐船就要 40 天,现在 18 天就到,相当于给圣诞季备货多抢了近一个月!” 思格新能源的物流经理周楚婧跟我打电话时,语速比平时快了不少。这次他们有批 30 万美元的储能设备就装在这艘船上,“要是走老航线,说不定赶不上欧洲客户的旺季订单”。
这条航线的优势,跑过外贸的人一看就懂:
最直观的是距离短了 —— 以前走苏伊士运河要 1.2 万海里,现在缩到 8000 海里,连好望角航线的一半都不到;成本也跟着降,燃油省了不少,综合成本能少 40%,碳排放还减了一半,现在欧洲客户特别吃 “低碳” 这一套;安全更不用提,避开了红海海盗和中东那边的麻烦,北极海域没那么多事儿。
集装箱里的中国货:从衣服到储能柜都有
我翻了翻首航的货单,发现里面全是 “中国制造” 的影子:有老百姓穿的衣服、用的日用品,还有近几年火起来的储能柜、动力电池这些 “新三样”。这批货到了弗利克斯托港,会再分到欧洲各个国家去。
宁波海关的人说,今年前 8 个月,宁波口岸跟欧盟做的生意就有 3307.4 亿元,比去年多了 12%—— 能开这条航线,背后其实是中欧贸易一直没断的劲儿。
海杰航运的首席运营官李晓斌在港口调度室跟我聊的时候,指着电脑上的订舱数据笑:“首航的舱位早就满了,跨境电商和做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最积极,他们对时间敏感得很,多等一天都可能丢订单。”
现在这条航线串起了国内的青岛、上海、大连这些港口,还有欧洲的鹿特丹、汉堡,等于新修了一条贸易动脉。
“冰上丝绸之路” 终于落地了
“这事儿标志着‘冰上丝绸之路’真的走进现实了。” 研究北极航运十多年的复旦大学简军波教授,跟我聊的时候特意强调。他说这条航线比中欧班列省了换轨的麻烦,也补上了海运必须走苏伊士运河的短板,现在中欧供应链总算有了第三条靠谱的道儿。
对宁波舟山港来说,这也是个大突破 —— 以前能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现在连北冰洋都能走了,枢纽的分量又重了几分。按照计划,2026 年会加更多冰区加强型的船,先做到夏天固定通航,到 2030 年争取全年都能稳定跑。
想常年通航?这些难题得解决
不过话说回来,北极航线也不是一路顺风顺水。冬天冰太厚、极端天气多,还有国际上的治理争议,这些都得慢慢解决。
好在中俄已经开始联手破题了 —— 咱们国家造的 3.8 万吨核动力破冰船,光船身就有三个足球场长,破冰时能像切黄油一样划开 3.5 米厚的冰;俄罗斯也在北极修更多港口和基础设施,两国计划 2027 年组个常年航行的船队。
现在 “伊斯坦布尔桥” 轮的航迹正在北冰洋上延伸,一条更快、更低碳、更安全的贸易通道慢慢成型。其实这 18 天的航程不只是省了时间,更像是给全球贸易的 “血管” 换了条更通畅的新路 —— 以后中欧做生意,说不定会越来越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