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儿子下晚自习回来,站在我面前问我:妈妈,你觉得我今天有什么不同?
我没看出来,他继续说:我没穿羽绒服(校服)。今天上体育课太热了,我就把羽绒服脱下来放在体育馆的边上了,上完体育课再去拿的时候发现只有一件180的了,我穿嫌小了,你再帮我买一件吧。
一件羽绒服不便宜,马上过几天也就用不上了。我打算在年级家长大群里问问是不是谁拿错了。结果他一把抢过我的手机,不准我问。
我问他:你也很无奈是吗?过程中你也没有什么错误,但结果就是衣服丢了,是吗?为什么不准我在群里问?人家穿180,拿了你的他也不好穿呀?如果能问到换一下固然好,问不到我们也就作罢,至少争取一下嘛。
儿子说:你问了还得我把衣服还回去,你不要问了,你要不帮我买,我这个冬天就不穿羽绒服了。(他打算一件校服短袖+一件校服冲锋衣外套过冬?)
我不理解孩子不准我问的思维逻辑,是社恐?以前他可以用自学的俄语跟老外来上两句,不像是社恐啊!还是怕麻烦?我都说如果他怕麻烦,只需把衣服带回来,真要找到了,我去帮他联系家长更换。宁可多花钱也不努力一下?
看儿子坚持,我也只能作罢。打算还是帮他买一件,冬天还是要过的,羽绒服还是得穿的。
为这事还专门请教了闺蜜,得到的解释是社恐+懒。
第二天,在跟奶奶聊起这件事,奶奶说:他认为是同学顾意调包的。我恍然大悟:如果他认为同学有意为之,那在群里公开询问确实不妥。
感受:无奈—迷惑不解—心疼—理解—欣赏
想法:
1.他能为同学设身处地着想,哪怕是那个“伤害”他的人,他是得多善良的一个孩子。理解了他的行为模式,也为他点赞。
2.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顾忌,作为家长得尊重。
3. 在沟通过程中,我的引导还是欠缺的,没能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得加强练习。
行动:
1. 买羽绒服
2. 练习一致性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