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静安姐的居士林,看到墙上她的画作还有书法,清晰淡雅,是我喜欢的调调。静安姐在做着自己喜欢热爱的事情,感觉特别美好,就是热爱与工作相结合的那种感觉,也是我一直期待的。
我们的沙龙在特别静谧的音乐中开始了,会让我觉得特别静,从一开始的优雅感中又渗透着一种静心的感觉,同时还充满一种敬畏。
对于情绪这个话题,真的是也了解了一些,对于自己的感受也有一些认知,也很好奇老师会如何带领。
第一个环节:
每人抽一张情绪卡片,卡片上的词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事?
有的小伙伴抽到了欢乐,联想到的场景是出去游玩,快快乐乐的,蹦蹦跶跶的样子,感觉很欢乐,只是这种感觉好久都没有了。
有的小伙伴抽到了自信,想到的就是最近在读书群做的分享,很多小伙伴的正向反馈让自己觉得自己很OK,增加了很多自信,也愿意去分享更多,更有力量去分享。
有的小伙伴抽到了孤独,想到了最近在修的一人独处,享受那样的静心时光,享受另外一种美好。
有的小伙伴抽到了疲惫,想到了最近跳脉轮舞,跳了2天没有继续跳,身体会有点疲惫感。
我抽到了触动,那天让我去参加公益沙龙的一个触动点,就是早上和小伙伴语音聊天时,觉察到孩子面对老师时有种紧张的情绪,我在想面对孩子的情绪,我们应该怎么去更好的帮助他,这样的触动让我决定去参加沙龙。
第二个环节:
觉察自己与孩子常见的情绪,还有你最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
自己的情绪:当老师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小伙伴有的说,我会否定自己,批判自己,觉得自己哪都不好,这个感觉很难受,有的小伙伴说自己会愤怒,不喜欢哭,有的小伙伴说自己会无助,挫败,有的小伙伴说不喜欢纠结,我不喜欢无助。
我也在有意识的去看辰安老师的带领,她会抓住一些关键点来深挖一些东西,比如会问小伙伴为什么不喜欢哭,哭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小伙伴会顺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当我哭的时候,会发现身边人的不知所措,就好像当看见孩子哭时,就会停顿住,不知道要怎么办,不喜欢哭泣带给别人的不知所措的感觉。
好像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一种来源,都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存在。
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会有挫败,不接受失败,孩子也会愤怒,孩子会哭泣。似乎我们不接纳自己的情绪,不允许自己的某些情绪,孩子会帮忙去体现出来,就像是一面镜子来照见我们自己的情绪,然后去疗愈自己的这一部分。
老师和小伙伴在探讨父母与孩子双方的情绪的那些关系时,我没有完全理解到,然后我试着梳理我、我的父母、我的孩子之间情绪的关系。
我发现,我小时候有很多委屈的哭泣,当我理解我的女儿为什么哭泣的时候,也就是状态好时,我就会觉得她和我有相同的情绪哭泣,我就很接纳,很理解,会倾听帮助她;当我不理解我女儿哭泣的原因的时候,状态不好时,我就会觉得我会有情绪,觉得她不听话,胡搅蛮缠,就会引发自己的情绪。
我会觉得孩子会呈现某一部分和你感同身受的情绪,也会呈现某一部分让你不接纳自己情绪的那一部分,两者好像都是在提醒自己往自己的内在去看,过往积压在体内的那些情绪,去发现去察觉给它们机会释放。
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小伙伴分享自己不喜欢女儿对自己的无视,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在表达些什么的时候,孩子没有反应,不看你也不回应你,小伙伴最初的解读是对自己的无视,这样感觉自己的火越来越大,即将怒发冲冠的感觉,通过聊天也觉察到自己愤怒的下面还有初级情绪,是自我怀疑,这些年我的养育方法是对是错,还有挫败,矛盾,纠结。
辰安老师带领我们在情绪卡片上,尝试着找出那个当下孩子可能的情绪,我们竟然找出了很多,比如无助、胆怯、焦虑、恐惧、烦躁等等有可能的情绪。
那一会我的身体特别有感受,浮现出一个场景,就是妈妈在我的面前激烈的,手舞足蹈的表达着什么,我却呆呆的看着,没有任何语言和动作上的表达。
于是我表达说,我特别理解女儿为什么不说话,不是无视,当下的那个感受就好像是身边一团乌云,是一种约束,一种控制,团团把自己围住,我的思想,我的话语没有一丝出口可以表达出去,都在内心里藏着压着,所以没有了表达的意愿,好像说什么也是徒劳的,当下也有一堆的情绪委屈、不知所措、恐慌、紧张等等。
小伙伴在这个环节中,留下了眼泪,可能有些东西是触动到内心深处了,小伙伴表达,在这个场合这个当下她感受到了孩子那时的无助,无力感,自己心里会有一种心疼的感觉。
我听了“妈妈”说的心疼我,我竟然感觉有些宽慰,我知道妈妈是在表达对我的关爱,对那个当下的抱歉,我也有一些治愈的感觉,可能我也是很渴望妈妈那种表达出来的关爱吧。
从这个分享中,我get到的点是,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很容易用头脑去评判他人,而忽略对方作为一个人也有她的感受和情绪,就像辰安老师一开场时表达的,情绪、感受是用心的,评判标签是头脑的。
我们很容易忽略在那个当下,孩子可能有的情绪,我们的注意力都陷在了自己的情绪里。
我们以为的孩子是在对抗我们,其实在对抗的后面有很多很多的其他情绪,比如无助,害怕,委屈等等。
就好像另一个小伙伴说的,女儿小声嘟囔回复的妈妈的一句,十点怎么了,不是对抗那么简单,它后面还有很多的表达,比如有可能是感受到妈妈的控制呀,不理解呀等等。
第三个环节:
场景呈现,惯用模式和新的表达
我举了一个我的实际例子,就是哄女儿上学的日常模式,早上抱着还没睁眼的女儿去上厕所,然后见缝插针的给她穿衣服、袜子。
然后我们就来了场现场模拟,我表演自己的女儿,小伙伴扮演我,然后我就懒懒地不睁眼的躺在椅子上,任凭“妈妈”怎么说,快迟到了,赶紧的,穿衣服,醒醒,迟到了,我都没有任何想要动的欲望,然后老师也来帮忙穿衣服,我就任由他们说什么,给我穿衣服,我都无所谓。
后来老师邀请小伙伴一起从表达自我的感受,及看见孩子的感受的角度去向我扮演的“女儿”表达。
你从一开始就是有情绪的哈,有着急,害怕,担心,那我们试着去表达给孩子。
我又闭上眼睛
辰安老师说,妈妈昨天看见你哭着不想回家,妈妈今天对你能不能起床上学真是有些担心,现在也挺没底的。
女儿:我想睡会儿~
辰安老师:在睡会,没睡醒哈
小伙伴一:再不起床吧,妈妈担心迟到了,赶不上幼儿园的早餐了。
女儿:在睡会~
小伙伴二:宝贝,你是不想去幼儿园吗?
女儿:我再睡一会儿
辰安老师:我现在有点着急了呢,还有点烦躁,我可不喜欢早上的这种感觉呢,哇~穿衣服,抱你去厕所~
小伙伴一:我担心去晚了,老师会说我,把你叫晚了
小伙伴二:我担心你赶不上幼儿园的早餐,早餐凉了,你吃了会不舒服。
我作为“女儿”听了几位家长的表达,我的反馈是,当辰安老师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时,我特别想说,好吧,我起床,不想她有那么不舒服的感受。就像P.E.T.中说的,当父母发出的是明确而诚实的、内外一致的信息的时候,孩子也能富有建设性地处理父母的不接纳。
当听到另外两种表达,我的感觉就是带有目的,就是想让我去上学,我才不要。
辰安老师的表达是从内心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另外两种表达就是想快点处理完我上幼儿园这件事,关注点是在问题上,在事情上。
这让我想起来最近的一个感受,下大雪的那天老公开车下坡很滑,然后追尾了,我记得那天老公发自内心的表达,真是太难了。我内心对于老公竟然是一种心疼,还有想要帮他分担,想要保护他。
之前他硬邦邦的语气说词的时候,我不会在意他,可能还会去和他抗衡。
我也觉得可能这就是当下的那种真实的感受的力量吧,发自内心的感受往往更会让人去理解,在那个当下真实的表达很有感染力。
就像我们在辰安老师带领的《父母效能训练实践篇》读书会中分享的,坚定的强有力的表达自己内外一致的当下的真实感受。
一定是当下那一刻的感受,而不是去到未来,当下不起床带给我的感受,不是去到幼儿园的那一部分。
辰安老师还提醒到,我们在体验营时,青红老师提到的让一个孩子内在强大的方法是让孩子去做事情,做他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回想我们小时候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都被父母做了,会是什么样的感受,自卑无力。
还有关于静安姐分享的P.E.T.书中说到的,通常,孩子会成为父母口中的那个样子,孩子会成为你批判他的样子,也会成为你接纳他的样子,如果你说他坏,他就会成为你说的样子,如果你接纳他的点,这个点就会越来越好。
关于本次沙龙,我体会到的就是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情绪,缺少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也缺少去理解她的时间和空间。当不理解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还有对于看见自己的感受并表达出来,看见孩子的感受并去确认,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觉察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