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十五焦点解决第633天分享(2020.5.5)
最近,不止一位家长朋友和我聊起如何和孩子相处的问题。孩子从十几岁到二三十岁不等。我思考最多的是: 孩子与父母,究竟谁更应该学会独立?谁更离不开谁呢?
独立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包括父母
父母动不动就会搬出这样一句话:爸妈这一生,都是为了你,只要你好,我们怎么样都无所谓。在提倡孩子走向独立的当下,比孩子更需要独立的,或许是父母。父母“为儿女而活”的意识,根植于他们的思想体系,且被他们津津乐道,并将其奉为“伟大”、“牺牲”。很多父母都把“为儿女牺牲”视为天然正确,而把那些真正敢于活出自我的父母视为自私。基本上,如果你不能为了孩子牺牲自我,那么你就一定不是“好父母”。在传统式家庭观中,牺牲是永远的关键词,尤其是对于母亲,所谓独立人格,会让你变得格格不入。
最重要的是,很多父母都错误地认为,他们的牺牲能够培养出独立优秀的孩子。有些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节衣缩食,房子换了一套又一套,儿女在哪,自己就住在哪里,为此失去了更好的工作机会,然后开始整日怨天怨地。但事实可能是:孩子成绩最好的时候,是在妈妈们积极工作之时。
所以,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对孩子的那种关怀,或者说他们潜意识里享受那种被需要感。心理学上有个专业词汇叫“关怀强迫症”,说的就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喜欢关怀别人时那种感觉。《爸爸去哪儿》里,为什么那些明星孩子都会在离开家长独立执行任务时,显现出超乎寻常的潜力?是因为孩子本身的独立人格在父母的过度关怀下会渐渐退化,而一旦离开父母,那种独立性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如果真的希望孩子独立,不如先让自己成为独立的父母。
独立不等于自私。
子女谈论父母时,往往在说他们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为了弥补自己少年时的缺憾,甚至就是为了“养儿防老”,于是对子女的人生步步紧逼,指手画脚。即使他们把大把的时间和金钱花在子女身上,但是他们也是为了把子女的人生,打磨成他们自己理想的样子,根本不去考虑子女的感受。而在子女成年之后,仍然一厢情愿,想把孩子拴在身边,因为大半生围着孩子团团转,所以无法接受孩子离开之后的空虚与失落,甚至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生活。这样的父母确实是太自私了,自私得甚至有些“可悲”。
孩子特别“独立”,也一定是好事吗?倒也未必。他年纪轻轻就什么事自己拿主意,听不得别人半点意见,这不是独立,而是愚蠢。当然,你会说不经一事,难长一智,年轻时候碰得头破血流,总比上了岁数一蹶不振要强。但是,面对一些自己没有经验的情况,适时放下“独立”的盾牌,听些各种不同的意见,从而避免低级错误,何乐为不为?至于打着“我是新新人类,我又没让你生我”这样的招牌,对父母的经济付出看作理所应当,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嗤之以鼻——我很“独立”,所以我一年难得给父母打一次电话;我很“独立”。所以我谈朋友找对象从来不和父母说一声。这样的“独立”,自私得让人觉得有些“可怜”。究竟是怎样的冷漠和缺乏爱,才让家人之间这样“老死不相往来”?
说到底,“独立”与否并不是一个家庭面临的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父母和孩子有没有真正学会“爱”。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在童年是温暖和坚定的支持和教育,在成年是情感与经济的帮持。子女对父母的爱,在童年是意识到一茶一饭来之不易的感恩,在成年则是学会去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局限背后的体谅。亲人之间,往往更需要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而不是心里嘴里“不管你做什么我都爱你”,对方却一丝一毫感受不到你的爱。父母和孩子,都要学会用理解和行动去“爱”。
拯救关系,从彼此建立界限开始
清晰合理的家庭界限,不是冷漠,是用一种成熟的心态来爱护所爱的人。界限合理,不是说越疏远,亲密关系就能发展得越好。相反,家人之间有合理界限,彼此之间才有成熟度更高的亲近。那么该如何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建立合理界限呢?
首先,培养自己说不的能力。
拒绝是一种能力,对待养育自己的父母,拒绝需要勇气和智慧。当父母以爱的名义对我们的生活过多干预时,我们应该让父母明白,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应付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我们可以用巧妙而幽默的方式化解与父母在理念上的冲突,我们可以接纳、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我们同时也有不采纳父母意见的勇气。当父母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时,也要学会说不,让他们逐步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神”,也有自己的情绪、要求和条件。
其次,用独立意识建立边界。
当子女的经济不能独立时,就无法摆脱父母的过度控制,因为在父母的面前你仍是个不成熟的孩子,离开父母几乎无法生存。当子女经济上已经独立,而人格上不独立时,对父母的情感依赖过重,父母怎么放心让你独自行走?作为父母,也应该显示出自己的世界并不是只有孩子这一项内容。你的丰富、充实和有趣,不仅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更是对孩子价值观生活观潜移默化的引导。当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足够多的共同话题,沟通、关怀和爱,一切都将顺理成章。
最后,用爱替代控制与拯救。
每个人都希望活出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而不是按照他人设计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即使这条道路显得无比正确。孩子总是想挣脱父母的控制,而父母却迟迟不肯放手,这种矛盾的产生,恰恰是父母情感需求的外在体现。当孩子能够给予父母更多的关爱,让他们看到孩子的成熟、理智、懂事,父母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放下控制的欲望,退回到自己的边界以内,而不再去过多的打扰孩子的生活。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爱相杀,爱恨情仇,其实都是源于对爱个被爱的呼唤,是争取独立和自由的呼唤。爱,就是允许对方做自己的自由。父母和孩子,如果能够把对方看成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关系自然会慢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