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给我讲个故事吧!”一双无邪的眼睛看着藤椅上的老人,充满期待。
“好啊,乖孙女,想听什么样的故事呢?”他将报纸放到一旁,喝了口水,眼睛却一直看着孙女,看得出,他精神很好。
“我要听个深刻的故事。”女孩刻意加重了“深刻”二字的语气。
“深刻的故事?”他笑了笑,“要多深刻啊?”他故意压低了嗓音,朝孙女方向探过头来。
“就是……好深刻好深刻的那种。”说完她就嘟起小嘴,认真的样子显得很可爱。
“好啊,那给你讲个‘北京法源寺’的故事好不好?“说着,他坐直了身子,显得很认真。
“北京法源寺?”
“对啊。”
“那……是关于什么的呢?”她将头歪向一边,期待回答。
“是关于一个建筑和围绕它发生的好多好多事。”
“那个建筑在哪啊?”
“在北京,在紫禁城。法源寺原来不叫‘法源寺’而叫‘悯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追念征战辽东而战死的将士修建的。可能正是它如此的出身,才让它以及在它身边发生的事多了几分悲怆和阴郁的气息。”
小女孩认真地点了点头,这倒有点出乎他的意料,没想到平日里那么活泼好动的孙女竟也喜欢这样的故事。
他接着说道:“知道么,有好多有名的大人物就埋在那,明朝的大将袁崇焕就是其一。他是被冤枉的忠臣,皇帝一怒之下把他杀了,百姓们却记得他的好,有个叫程本直的书生为袁督师喊冤还丢掉了性命。袁督师是被凌迟处死的,死后没人敢收尸,他的仆人佘氏冒着生命危险偷了尸首,埋在了法源寺旁边。佘家后人后来代代守墓不去,后来有一个还成了法源寺的当家和尚。他三十岁出家,但他却从不跟别人提及三十岁以前的事,好像那段尘封的历史他永远也不愿再提。有一年大年初二,法源寺来了一位袁崇焕的同乡,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
“东莞!”女孩忽然叫出声来,“电视上前段时间老是播关于它的新闻呢。”
“哦——是啊。”堂堂袁督师的故乡如今竟变成了……想到这,他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苦笑。
“想知道来的那个人是谁么?”他看了看小女孩。
“是谁啊?”
“康有为。”
“那个人我知道!历史老师讲过,他和梁启超一起发动了戊戌变法。”听到爷爷故事里有自己熟悉的人物,小女孩显得特别兴奋。
“对,康有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当时的他还没什么名气,只是个普通举人。他到北京来,就是想上书皇帝,请求改革政治,但没有权贵愿意搭理他,所以就算他的书写得再好,皇帝也看不到。大年初二,别人都在赶热闹,落寞的他却独自一人跑到法源寺研究起古碑龟趺来了。但也正因此,才有了佘法师和康有为的相遇。他们从法源寺的起源聊到人的善恶,佘法师认为人行善便可称之为善,纵不可称之为善行,也可称之为善因;而康有为却坚持追问人的本心,存心善,才算善,不然即使转出善果,也是一种伪善。两人各执己见,但在探讨中却开始了解和欣赏对方。他们又从袁崇焕的悲剧聊到死生的意义,再到忠君思想和民族大义,尽管两人的观点会有很大不同,但却把对方当做知己。从法源寺出来,康有为深感这次北京之行,整体来说是失败的,于是南下回到了广东。他把在北京研究书法和古碑的心得寄给了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并因此得到了他的好感,为日后翁同龢向光绪皇帝举荐他埋下伏笔。康有为回到广东后,开始著书还开私塾,收了十几个学生,其中一个就是你说的那个梁启超。对了,说到这,还要先提一个女人……”他抬头看了看表,已经九点半钟了,再看看孙女,两只小手托着可爱的小脑瓜,一双眼睛瞪得很大在渴望下文。
“好了,已经很晚了,你该去睡觉了。”他温柔地说。
“啊,不嘛,我要把故事听完。”女孩有点没反应过来,然后就扯着爷爷的裤腿不放。
“乖,明天再给你讲好不好。”他牵着女孩的手走向卧室,但女孩有些不情愿。
“好好睡觉,明天还得上课呢,知道么?”
“哦。”女孩撅着嘴,转过身去。“哼,坏爷爷。”她自言自语到,然后整个趴在床上,拿枕头盖住自己的头,发出“呜呜”的声音。
爷爷走到藤椅那坐下,看了看窗外,摇摇头,微笑着说了一句:“真没想到。”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