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为了变成别人眼里的“有文化”,而是让自己在尘世中活得稳,在迷雾中走得清。要尽可能多的避免去看普通文学,而是去看政治、历史、人物自传。特别是历史,因为人类几千年历史,遇见的事本质大都一样。
该怎么说呢?大概就是我们总以为自己遇到的问题是“第一次发生”,但你去翻翻书才知道,早在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古人就早已经活过我们现在的焦虑、挣扎、贪婪与痛苦。你现在担心的、挣扎的、纠结的,全都有人经历过,也都有人活过来了。
生活中的路,从不是靠幻想走出来的,而是靠一个又一个清醒的时刻拼出来的。书读得多了,你就会发现这些清醒,书里早都写好了。不看书,遇到点事就容易乱了阵脚,就被情绪拖着走,被流言推着跑。可看了书,尤其是那种带着血、带着汗、带着深刻人性反思的书,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不过是历史的一个小片段,是千千万万人类命运长河里的小小浪花。
爱读书的另外一个益处,就是可以让自己拥有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无需靠外界的鼎沸声响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懂得如何在独处中寻找快乐,懂得如何在宁静中品味生活,而此时的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物之素、境之清、心之澄。以及删繁就简后的从容,万籁俱寂中的自持和一种不染尘埃的自在。
正所谓“物必先清,方能载美。”读书时隔绝外界的纷扰喧嚣的寂静,真的可以如一方澄澈的止水,映照天光云影,涵养着读者的性灵。即使在无人监督,亦能坚守内心的清明与准则。然后通过内观与自省,拂去心灵的尘垢,照见本自具足的清净心性。继而用内在的光明,去照亮一切晦暗。
所以说,读书是一条由外及内的修行之路,它可以让自己清楚地整理好外在的秩序感,和内在的清明度。可以让自己恭敬从命,细节处一丝不苟,大局上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真正意义上的体会到,精神即是物质,物质即是精神的本一不二。当下顿悟,洞悉一切的灵敏觉知,妙理通玄,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