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47-温莹+第39周+人人自媒体的时代,用心学一遍语文

   

    因为工作需要对一款互联网产品做调研,所以作为用户付费使用了英语阅读学习产品。一段时间下来,体验特别深刻,今天不聊工作相关,单只说语言学习这件事。

    这一款产品的基本逻辑是每天定时推送一篇英文文章,再配上20分钟左右语音讲解,听完以后,在学习群里会发出整理好的知识点、重点词汇及拓展知识,供大家复习,还会出几个小题目作为练习,巩固知识。

    仿佛回到小学生阶段,每天跟着老师学习,课后复习,随堂测试。在这个过程中,最让我感慨的是,一门语言的学习远比想象中复杂。

  女儿刚刚过了牙牙学语阶段,一个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的孩子,2岁多时候,就基本具备听说能力,基本交流无障碍;作为离开学校很久的成人,日常中并不常用到英语,但一段时间内突击练习,就能跟外国友人做基本沟通,让人觉得语言这件事也没什么大不了,听说读写,能用就行。

    可是每天听20分钟老师讲解文章、分析语法、归纳知识点的时候,我内心不断不断地感叹:一篇小文背后竟然有那么多知识点,林林总总,每一样都勾起熟悉的记忆,曾经读书的时候也是这么分析语法,做阅读理解题目的呀,怎么后来全置于脑后,语言就只剩下使用和实用的意义了呢?

    从一个层面说,过去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知识(包括单词、语法、修辞等)是打了一个基础,积累到一定水平,就有了类似语感的东西,掌握了语感好似掌握骑自行车的技巧一般,很难再遗忘,很难再出错,因此所谓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一大堆长难句,开始的时候觉得不懂,才要分析句法,一点一点搞明白,后来语感好了,根本不用标注,读两遍意思自然就明晰起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到自然成。

    另一个层面,我想到了对于自己母语的学习,虽然小时候也打过牢靠的基础,后来在使用中却越来越不在意,只贪图使用的方便性,有时候还被戏谑的语言(所谓流行语)吸引,渐渐觉得语言没那么严肃,失去了必要的积累和练习。直到有一天,语言表达开始成为思维表达的掣肘;看到当下最吸引眼球的文字,全篇充满戏谑的夸张、荒诞,毫无文采可言;甚至自己在应对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对身边惯常事物的描述苍白而贫瘠,才发觉已经荒废文学修养太久了。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来源于在中学做老师的朋友,《文心》故事取材于1931年初秋到1934年夏天的初中学生生活,这些学生出生于职员家庭或教员家庭,对学习充满热忱和兴趣;老师们则平易近人,采取情景教学法,论及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风格鉴赏等诸多问题,没有论文式纲举目张,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时隔久远,有些词语的带有那个年代的印记,但完全不影响对这本书的亲切感,那时候的人们在多么用心地教习文法呀,虽然是讲给中学生听的,可我怎么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更多人成为自媒体的时代,大家都需要用心再学一遍语文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