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经营其实就是经营人,人才是一切的核心。
对创业者来说,最根本的是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并且在创业过程中,做到知人善任,让每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不是光想着我是老板,所有人都得听我的。
历史上,刘邦便是一位很好的创业者。他虽然出身草根,47岁才起兵反秦,比不上贵族出身、团队豪华的项羽,但短短8年就从一届布衣建立大汉王朝,成为开国皇帝,离不开背后优秀的创始团队。
对创业团队的招募和组建,如何识人用人,刘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所以,真正的领袖并不一定要“十项全能”,但要知己知人,要清楚核心层的优势,能给予信任与重用,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刘邦一样打出团队组合拳,这更加重要。
刘邦的创业班子从搭建,到一统九州,他的团队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期间不断吸纳新的人才,组织架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整体而言,他的用人策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用亲朋和同事,典型代表樊哙、萧何、曹参等。
刘邦自老家沛县起兵反秦,像很多初创业者一样,团队成员基本上都是他的亲戚、朋友和同事,除了同做公务员的同事萧何、曹参之外,其他人出身、文化程度都不高,比如他的连襟樊哙是个屠夫,他的朋友夏侯婴是个拉车的,他的同乡周勃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这些虽然都是普通人,能力和实力也有限,但他们忠诚度高,跟着刘邦全力以赴搞事业,渐渐在“反秦市场”上有了姓名。
第二阶段,用专家和高级人才,典型代表张良、韩信、陈平等。
随着名气与规模渐渐扩大,沛县初始创业团队已经难以适应和满足刘邦阵营的实际需求,团队急需新鲜的血液和高素质的人才。
这一时期,刘邦广纳人才,比如他重用从竞争对手项羽处跳槽过来的韩信、陈平,也重用一开始只想着复国、并不和他一条心的张良,这些人属于高级人才,有能力有谋略,用好了事半功倍,驾驭不了分分钟就能翻车,但刘邦并不管这些,他任人唯贤,给予人才最大的尊重和信任并充分放权,让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终成就一代兵仙韩信、首席智囊张良。
与此同时,在这些专业人才的相助下,刘邦的团队架构升级,部门分工明确化,由创业型组织形态向职能型组织形态进化,分为由张良、陈平为代表的出谋划策部门(战略决策),由韩信、樊哙为代表的军事打仗部门(市场开发),由韩信、曹参为代表的内务管理部门(行政后勤)等,进一步提高了团队效率。
第三阶段,用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典型代表彭越、英布、张耳等。
在完成了团队扩张和资本原始积累后,刘邦团队渐成气候。
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时期,刘邦采纳张良的策略,许以高官厚禄获得各诸侯王的支持,彭越、英布、张耳就是典型代表,其中英布和张耳是在被项羽大封之后,背楚投汉,归顺刘邦。
靠着诸侯之间的合纵连横,通过对资源的吸纳整合,刘邦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获胜,创业成功。
观刘邦的用人策略,可归纳为一个字“用”。有用才有一切,没用一切都会消失。
所以不管是用亲戚、朋友、同事、对手,刘邦用人都不拘一格,是否有价值有用,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因为他明白:人才,才是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这也是所有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都深深懂得的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