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时期的“烙印”

最近的热播剧《三十而已》中,顾佳的成长之路揭示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在原生家庭当中,婴儿时期的经历显得至关重要。每每看到新闻报道中的各类虐待婴儿、虐待儿童的事件,都让人心寒。更为让人觉得后怕的是,这些儿时的经历或多或少都会烙印在这个孩子身上,伴随着他的一身。

那么,孩子是如何受到早期经历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造成?

在心理学中,有学者主要研究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精神结构起源于客体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关系,这一理论学派被称为“客体关系理论”,它关注在童年期,谁是重要客体(who),儿童如何与之交往(how),互动中什么部分被内化(what),内化的内容如何影响儿童成人后的潜意识(what)。

其中,“内化”这个作用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内化

当婴儿(我)刚初生时,往往要高度依赖重要照顾者(一般是妈妈)的照料,在互动当中逐渐形成对ta的印象,举个栗子:

当妈妈及时回应我的需求,在我饿了渴了的时候给我喂食,那么这时候我的内在会形成一个好妈妈的印象;反之,会形成坏妈妈的表象,如惩罚或虐待的坏父母。

但是由于婴儿认知和人格尚不成熟,他无法理解好的妈妈和坏的妈妈是同一个妈妈,所以一般而言,他会保留好妈妈的一面,将坏妈妈的一面压抑到自己的潜意识当中,进而降低自己的压力和焦虑。

随着婴儿的发展,他逐渐有能力整合好坏客体,形成一个完整客体的客体表象,如可以理解和整合好的妈妈和坏的妈妈是同一个妈妈,是完整的妈妈。

对于婴儿来说,一个好的客体(如好的妈妈)可以让婴儿觉得自己的需求得到认可,自己受到认同(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从而激发他的能力感,让他可以逐渐信赖外部世界(信任感),进而建立起真实的客体关系,即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反之,一个不好的客体,会让婴儿缺乏自我认可和认同,进而在往后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


因此,对于孩子而言,一个足够好(good enough)的照顾者是十分重要的。下一期我们将一起来探讨什么是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足够好应该怎么做才算足够?


文 普通人小李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