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注我 之我注论语8.14》该不该越位?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冰雪浅见译文】

孔子说:“不在这个职位上,就不要出谋划策此位的事情。”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易经》里和曾子都说过“思不出其位”;《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韩非子·二柄》曾记载了一个故事:“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

这个故事翻译出来就是——负责给韩昭侯戴帽子的侍从,出于好心给韩昭侯加了件衣服,结果被韩昭侯惩罚了;当然负责加衣服的仆人同样受到惩罚,因为没尽到本职工作的责任。韩非子认为,韩昭侯之所以惩罚给自己加衣服的典冠侍从,是因为他的行为超越了自己“典冠”的职守,而越职的危害、不遵守规则制度的破坏要超过一时受寒。

韩非子认为,为人臣者,任何时候都该忠于职守,谨守分寸,各司己责,在自己的法定职守内做出了成绩,才应当被奖赏;超出自己的职守做事,就算做出了成绩也应当被惩罚。

这种思想适应现在的企业环境吗?值得思考。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参考文献资料】

《论语注疏》曰:此章戒人侵官也。不在此位,则不得谋此位之政,欲使各专一守于其本职也。

伊藤仁斋曰:人各有其分而不能自尽,必好越位犯官,干预其政,故夫子言此以为戒。

张栻曰:止其分也。

程子曰: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

辅广曰: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不义而不可为也。问而不以告,不仁而不可为也。

徐英曰:此非独戒侵官,抑且慎越职。

林希元曰:此只是不相侵越职分之意。谋是谋欲为之也,故不可。若穷居而思天下之事,草茅言当世之务,亦可为出位乎?

钱穆曰:本章与上章相发明。不在其位,不谋其位之政。然谋政,仅求所以明道之一端。贫贱富贵,隐显出处,际遇有异,其当明道善道则一。

刘宗周曰:位凡局于上下皆是君子,居官尽心于职内,不侵越于职外,所以明守分也。陈恒弒其君,孔子沐浴而请讨,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犹然明个分守,况其它乎?

陈祥道曰:大夫不在其政,而谋其政,则谓之犯分;居官不在其政,而谋其政,则谓之侵官。此《易》所以言“思不出其位”,而孔子所以言各司其局,此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若夫在天,则春夏秋冬不相易时;在地,则东西南北不相易方;在人,则耳目口鼻不相易用。至于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大至于天地之理,小至于言语之仪,其定分也,犹且不可犯,又况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哉?

范祖禹曰:自天子至于士,皆有位。在其位则谋其政者,职也。故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至于抱关击柝,无不各敬其事,则天下之理得矣。

《四书解义》曰:君子素位而行,循分自尽,分内事不敢推诿,分外事不敢妄营。故无越职之谋者,乃无旷官之失。孔子戒之之意深哉!

《论语稽》曰:《易》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况谋政乎?非惟无补,且以招祸,此汉唐宋明党祸之所以为世戒也。《孟子》“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又云“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皆此意也。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附录】

陈祥道曰:韩之典冠者加昭侯以衣,非不爱君也,不免越职之诛;晋之将中军者将载厉公以车,非不忧君也,不免侵冒之责。故庖人虽废职而尸祝者,不可以代御者;虽非良而参乘者,不可以呼此。孔子尝为乘田,则曰牛羊茁壮长而已;尝为委吏,则曰会计当而已。曾子不与越寇之事,孟子不以为罪;阳处父易中军之班,《春秋》以为罪。其以此欤?然则于田常之乱,孔子不在其位而请讨;季氏之旅,孔子不在其位而欲救之者:盖田常之乱,尽人可讨;季氏之旅,唯告冉有而已。

李炳南曰:假使他人来问,只能在理论上提出意见,供他参考,不能说详实的办法。例如哀公问政,孔子只对哀公讲为政的原则,不在政治实务上替他出主意。

【本章参考书目】

《周易》《中庸》《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癸巳论语解》《论语全解》《论语学案》《论语正义》《论语讲要》《论语新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稽》《论语古义》《论语会笺》《四书解义》《四书存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