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个人催眠法

慢下来,用心去完成小小的工作任务,我却突然发现了这份岗位的意义。

我常常苦于寻找工作的意义,对小事感到枯燥乏味,对大事感到压力大难以胜任。看这个岗位的小事常常觉得不屑,看这个岗位的大事,又觉得其定位过高非我力所能及。梳理数据,我觉得非我擅长;与人沟通,我讨厌滔滔不绝;写材料,我觉得假大空;向领导汇报,我不屑于表演。所以总觉得自己注定不会在这个岗位有所建树。不愿意在小事上卷生卷死,又不愿意在大事上攻坚克难,总是期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成果,还自诩一定会在某个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还自诩自己拥有别人都看不到的能力。一言以蔽之:眼高手低。

近期在剖析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是感性人格,是个低阶、敏感、自负的内向人格,每天的纠结内耗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成功,获取不到快乐。是的,我还那么渴望成功,可是我的执行力匹配底下。心理学告诉我,我要做能够滋养身心的工作,能够心神合一地去工作,只有自己赋予了他所谓的意义,将没有任何障碍可以阻挡我。况且,我还想着在一份激烈狼性的工作中寻找一个平和悠然的心境,用庖丁解牛般的手法瓦解销售的各个难题。

所以,我的主要矛盾有如下:

1、如何用相对平和顺势的风格打造自身特色,不用进行性格的对抗,以柔制刚完成狼性的工作,并有突出的成果;

2、如何用意义感推动执行力,不用与懒惰和无意义感对抗,让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给现实琐碎繁杂的工作插上理想的翅膀;

deepseek告诉我,用文字作为自己输血的养分,打造内心的平和;用文学作为遥远的指引,不陷入具体工作的痛苦,而是在第三方视角观望这一切,赋予这一切有趣并想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慢慢塑造更好的自己。工作的目标不是为了工作本身,而是为了完善个人体验,在执行中发掘自己更多的潜力;工作的意义也不是为了带来多大的社会效益,而是能让自己更亲密地接触这个世界,发现其中的有趣,为自己的创作提供素材。

当不再目的性极强地看待工作与生活,将一切当做我个人的旅行与修炼,对世界和人类的探索,我似乎能爱上工作,我似乎能从琐事中体验到快乐,我也似乎能将细小的事情赋予意义,进而提升我的执行力。

关于我的粗心与不细致,主要因为我总是从宏观层面看待事物,而不从微观层面分解每问题,也许我能抛开纷杂的细节抓住事物的本质,但我也往往陷入细节性无助,无法解决具体的小事,锤炼缜密的思维逻辑与汇报逻辑。所以,还是要静下心来,不急不躁地给每件事情赋予意义,以探索心去打磨细节,并且获取总结的快乐。是的,把没做过的小事洞察清楚,从背景到过程到结果呈现,突破每一个盲点;把重复的小事流程化,公式化,总结出不用思考而完善的解决步骤与框架,这是完成小事的终极意义,也是获取自我认同的手段。

当我慢慢地主动地去摸索工作的流程,理解每一件新鲜事物的逻辑,抓住自己重点的工作,不浪费时间,不跟别人逞能,不被任何人推着走,不为了交差去工作,而是主动出击,反向推着别人,我将不再至自己于无尽地忙碌之中,千头万绪去灭火,将不再因为别人与环境的快节奏而焦虑无所适从,我将获取极大的自主动力与执行力。闲庭信步,信手拈来,我的工作哲学。

但其实,刚才的演绎还是有点盲目乐观,工作毕竟是身处其中,为人打工,有太多紧急的事情要处理,有太多事情非自己可决定;公司要求效率,领导要求产出,最难的是,我要怎么佯装出胜券在握破釜沉舟的状态向领导汇报,我要怎样自圆其说,向领导描述我的正确思路与成果。我在职场最欠缺的包装,表达,争取的能力,用什么手段可以弥补。以我这种追求真实与踏实的性格,任何夸大与炫耀都让我极度不适,这是我的拧巴。连最基础的自我表达的机会,我都以清高缄口不提的态度来响应。我要破的局,原来在这里。好吧,这个问题先放着吧,也许以后会有答案。

今天,我至少知道了,做自己,慢慢来,心神合一去工作,很快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