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花言巧语、面色伪善的人,有很少的仁德。当然了,看前半句的翻译,都是贬义词,直接就可以推出后面的结论。
我查了下字典发现,巧和令的意思本来都是褒义的,出现贬义的时候几乎可以说就是孔子说了这句话后了。好,若上面的推论正确的话,那这句话用现在的语言可以解释为:会说话,长得又好看,仁德是很少的。这话要这么解释,立马会跳出一大波的人批判。那么,怎么办呢,维护孔子的人可能就给巧加了一个贬义。不然,为何“巧语”就勾搭了“花言","妙语”就嫁给了“连珠”,而“巧妙”也是可是形容语言的褒义词(《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正始 九年举秀才” 裴松之 注引《管辂别传》:“ 何尚书 神明精微,言皆巧妙。”)。
那按照我的这种解释“巧言令色”之徒就复杂的多了,可能确实有“鲜矣仁”的人,不过不能否认没有“巧言令色”并且仁德高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