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苏东坡仕途坎坷,却是老百姓的福星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

苏轼才华横溢,为人率真,虽然仕途坎坷,却生性放达,苦中作乐,好交友、好美食,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01、出生书香门第,受良好教育

苏轼1037年1月8日生于眉州眉山。其弟苏辙,字子由,比他小三岁。苏轼还有一个大哥苏景先,不幸夭折了。

苏轼的父亲苏洵心高气傲,自负不凡,但却屡考不第,二十七开始发奋读书,最终大器晚成。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个深明大义的妇女,她认为人生应该有所作为,不应该埋没不彰,她注重从小培养苏轼读书习惯。

苏轼从小就天性聪颖、勤奋好学, 苏轼八岁开始跟天庆观道士张易简读书,并知道韩琦、欧阳修、富弼、范仲淹等人,是当时的人杰。

八岁的苏轼已经在母亲的辅导下,读完了整部《汉书》,在私塾中,也显示出了高出其他孩子一等的才智。

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并精心地培育二子成才,他想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可是苏轼兄弟小时候比较贪玩,喜欢在花园里追逐嬉戏,一刻也静不下来认真读书,这让苏洵比较头疼。

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常常在兄弟俩玩的地方聚精会神读书,在他的影响下兄弟俩也开始静下来读书。

父亲精心指导,苏轼悟性过人,很快就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文采裴然的青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02、才华横溢,名噪一时

至和元年(1054年),张方平来成都任地方官,访求乡贤,听到了苏洵的名字,很重视他。

次年,苏洵带苏轼前去拜谒,深获张方平的赏识。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父子三人带着张方平写给韩奇、欧阳修等朝廷大臣的推荐信,进京应试。

嘉祐二年,礼部省试正式举行,主考官就是欧阳修,梅晓臣参与阅卷工作。

试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作六百余字一篇古文,明白晓畅,轻快通达。

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惊了。

欧阳修看了十分惊喜叹赏,但由于试卷糊了名,深恐此文出于自己的门生曾巩之手,取为第一不免招来闲话,故决定委屈此文置为第二。

放榜后,欧阳修发现文章是苏轼写的,非常后悔没有给他第一名,亲自向苏轼赔罪。

他对苏轼的豪迈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三月份,经皇帝殿试,苏轼赐进士及第,苏辙也通过的考试,赐同进士及第,此后父子三人名声大振。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翌年二月,三苏重返汴京。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

03、再次考试,名列第一

嘉祐六年(1061年),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兄弟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

九月,苏轼的对策被评为第三等,其实,一、二等是虚设的。

之前宋朝只有一个吴育中过这种制科的第三等,因此苏轼中的第三等被称为“百年第一”。

经过考试后,苏轼被任为大理评事、凤翔(今属陕西)府签判,正式开始了他的宦官生涯。

苏辙亦被任为商州推官,但任命状却迟迟下不来。因苏洵在京修书,苏辙索性以养亲为由辞去了这个官职,留在家里。

04、凤翔任职,初露锋芒

任凤翔府判官期间(1061年12月——1065年)。凤翔县东湖,位于凤翔县城东南隅,古称“饮凤池”。

公元1062年,苏轼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植细柳,栽种莲藕,

修筑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秀丽的亭台楼榭,使湖区风景更加秀丽。

因饮凤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遂改名东湖,延用至今。

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让胸怀“致君尧舜”理想的书生完成了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的蜕变,仕途的历练让苏轼的政治主张开始走向成熟。

治平二年(1065年)正月,苏轼在凤翔任满三年还朝,又经过一次学士院的考试,授职直史馆。

05、反对王安石新法,受排挤

苏轼兄弟服完父丧返朝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

苏轼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由于王安石和所在新党排斥,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06、地方任职,成绩卓著

苏轼由于性情耿直,不懂尔虞我诈,难容于朝廷,多次被贬地方任职。

地方条件艰苦,但他性情旷达,没有自怨自艾,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是老百姓的福星。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密州救济百姓,灭蝗虫

任密州知州期间(1074年9月——1077年)。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盗匪猖獗。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

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开仓放粮,并将州衙官吏的口粮匀出一部分,为断粮的饥民解燃眉之急。

他亲自出马,带领农民用火烧、深埋等方法铲除蝗害,并动用部分仓米奖励捕蝗有功人员。

然后他带领百姓兴修水渠,引山水灌溉,采取这些措施后灾害得到很大缓解。

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把这些弃婴寄养在百姓家里。

每个弃婴每月政府发给6斗粟米,通过这种方法,苏轼共救活了几千个弃婴。

他对盗匪产生的原因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但平定了盗匪而且还肃正了军风。

密州任期满,离别密州时,百姓遮道哭泣,洒泪告别。

(2)徐州抗洪抢险,发明东坡肉

任徐州知州期间(1077年4月——1079年3月)。苏轼到任不久,徐州就遭遇一场特大洪患。

这年7月17日黄河在澶渊决口,淹了十五县,冲坏良田三十万顷。

8月21日,洪水涌到徐州城下,在此危急关头,苏轼当机立断,召集僧人,耆老,吏卒共议抗洪措施。

苏轼亲诣武卫营,率领官兵迅速筑起一道护城长堤,严令官吏各负其职。

而他在城墙上搭起一个小草屋,住在里面,日夜指挥防洪事务。

他又命民众划船载着粮食,去拯救饥民和落水者,得救者不计其数。

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大水终于退去,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

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猪肉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后来被命名为“东坡肉”。

直至十月,洪水渐退,苏轼又进一步围城创建木岸,修建防洪堤,以防止洪水再度泛滥侵袭,这些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另外,在他领导之下,挖煤炭、抓冶铁、造兵器、劝农桑、修水利、建黄楼……

虽然苏轼在徐州任职不到两年,但是他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再受排挤,二任杭州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

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后来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苏轼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再度自求外调,二任杭州。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之时,杭州地区遭遇几十年不遇的一场大旱,方圆几百里都出现了饥荒现象以及四处肆虐的瘟疫。

苏轼把杭州地区的灾情上报给了朝廷,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

不仅免去了百姓的部分赋税,而且还调拨了一批救济粮来赈济灾民。

苏轼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

苏轼第一时间组织了一批城里的大夫和乡村的郎中,让他们到每个街坊和村庄去巡诊,救治那些染上瘟疫的百姓,一应药物由知府衙门免费提供。

为了救治那些无家可归的病患,苏轼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修建了一些简易的病房,对他们进行统一救治,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

由于当时杭州经济欠发达,对西湖又疏于管理,到处是杂草丛生,几近于干涸。

苏轼在处理完灾荒事宜后,便开始对西湖的治理工作。

经过一番仔细考察和研究,他先是命人清理干净湖中的杂草,然后便率众人疏浚西湖。

然后,苏轼又疏通了西湖和外界相连接的河流,保证了西湖的水源畅通。

苏轼再修造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钱塘江潮水不再进入杭州城内。

清淤完成后,又在湖中修建了三座石塔,便于观察淤泥的淤积程度,就是今日的“三潭印月”。

苏轼又用剩余的人力修复了六井,再把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西湖中,南北长三十里,修筑成长堤以来往行人。

长堤把西湖分为两半,东为外湖、西为里湖,堤上有六桥使东西相通,桥下可行船。

苏轼还命人在大堤两侧遍植桃树和柳树,既美化环境,又固定路基,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为了杜绝水草再度霸占水域,苏轼又创造性地决定在湖中种植菱角,挤占了水草的生长空间。

把种菱的收入备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费用,形成良性循环,造福地方。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3)颍州之任,疏浚河道

1091年8月——1092年。苏轼刚到颍州任职时,当地正计划在陈州境内修一条八丈沟来缓解本地的水患。

苏轼迅速在两个月内经过科学调查和实地丈量,取得了确定的水文资料,

最后确定八丈沟非但不能缓解陈州水患,而且上下游来水,还会造成颍州横流,

苏轼上报朝廷呈述利弊,最终叫停了该项目,避免了劳民伤财的错误举措。

随后,苏轼便对清河进行疏浚。他在沿河修筑了三座水闸,又在上游修建了一座名曰青波塘的小水库。

工程竣工后,颍州西南地表水大可泄,小可蓄,除通航之外,还能灌溉沿河两岸六十里的农田。

之后,苏轼又组织民工对颍州西湖进行了全面疏浚,还组织人员对西湖进行了美化,

广植绿树菱荷,增益亭台阁堂等,使古代颍州西湖以优美自然风光和独特园林建筑闻名于世。

(4)定州之任,整治边防,救民于水火

任定州知州期间(1093年9月——1094年)。

苏轼刚到定州城时,街上满是衣冠不整的兵士,城内外的百姓食不果腹。

看到军事重镇如此之残状,苏轼惊诧不已。经过他的一番考察研究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考虑到,来年春夏之交,百姓存粮吃尽,必然又要挨饿,到时候会形成大批流民。

他就此上奏朝廷,将仓库中存放的陈米贷给百姓,等到来年丰收再让百姓如数奉还。

不仅将官仓库存清理还给了百姓口粮,来年收上来的新米也不受损失。

这里的部队军纪败坏,军校贪污现象严重,军中赌博风气盛行。

基层士兵携家带口却居无定所,部队逃亡现象严重,影响着本地驻军的战斗力。

针对营务败坏、军队战斗力低下这件事,苏轼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奏请朝廷将原来贪污的军校发配远恶军州,对于偷盗罪犯进行按律治罪。对于军营中的赌徒、酒鬼进行批评教育。

定州士兵的居所年久失修,屋内面积狭小,士兵家属挨冻受饿,令人苦不堪言。

苏轼将此情况上报,申请朝廷拨款,在附近烧造砖瓦,改善士兵居住条件。

因为地处边境地带,战事频繁,因此北方居民自发组织了“弓箭社”,但纪律涣散。

苏轼上奏章,重新恢复了“弓箭社”。苏轼还订立了相关的奖惩条例,督促民众们认真训练。

为了劝农务耕,他作了插秧歌“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田千里尽秧歌”。

苏东坡在任知定州(十月二十三至次年四月初五)不到半年的时间,给定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雪浪石、东坡槐、稻种和定州秧歌让定州人永世不忘,世代相传。

(5)惠州之任,造两桥一堤

任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期间(1094年6月——1097年)。

苏轼到惠州不久,发现惠州城四面环水,民众出入不便,于是向主政官员提出了“两桥一堤”的惠民方案。

苏东坡为了修建一堤两岸,不但劳心劳力,而且想方设法集资,因自己手头无钱可捐,便将皇帝赏赐的犀带也捐赠出来。

同时,他还写信给远在筠州的弟弟,动员弟妇史夫人把以前进宫朝见时所得赏赐黄金拿出来“助施”,终于促成了这项有益众生的壮举。

看到当地民众的插秧技术和工具落后,就绘制插秧船图形,命工匠制造,加以推广应用。

利用香积寺溪流落差较大,设计水碓水磨,给民众舂米、磨面,还研磨香粉。

当地民众缺医少药,他便到处搜罗药品为百姓治病。

化解当地矛盾,他向外界写信,通过自己的关系解决惠州军队抢占民房的事情。

(6)儋州之任,办学堂传播文化

儋州安置期间(1097——1100)。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苏轼随遇而安,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踏上海南这片土地耳闻目睹黎族人民遭受欺凌的现实,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张。

儋州的农业当时还处于原始时代,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农民生活十分贫困。

苏轼从思想上开导他们,并向他们传授农业生产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黎族家出现丰衣足食的景象。

这里医疗条件特别差,苏轼向他们传播科学、医药,广泛收集药方,为老百姓治病。

他在这里自编教材,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大力倡导读书,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苏轼豁达的胸襟,开朗的性格,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谈吐,很快就受到了当地底层老百姓的喜爱和追随。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

07、乌台诗案,险遭生命危险

苏轼在地方任职十年,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时移势迁,“新法”已被推行,司马光等也早已沉默,而苏轼还在发表反对言论。

虽然王安石本人已离职南下,但“新法”人士仍把苏轼视为眼中钉。

王安石的门生们纷纷上章弹劾,指摘其诗中的“讥讽文字”,认为是“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等, 应该“大明诛赏,以示天下”。

宋神宗批示将苏轼下御史台审理,于是台官皇甫遵从汴京火速赶往湖州,于七月二十八日逮捕了刚上任湖州知州不久的苏轼。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

08、被贬黄州,收获诗词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苏轼在黄州的官衔是检校上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均属闲职,没有俸禄,难免有饥寒之忧。

第二年穷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了一块十亩的荒地,以解决他的生活窘迫。

公务之余,苏轼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得以养家糊口。“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与经济上的困窘相比,黄州时期的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却进入了丰收期。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苏轼在黄州四年的主要成果还有《易经》九卷、《论语说》五卷的草就,与《书传》的起动。

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宋神宗爱惜苏轼这个人才,叫他到汝州赴任。

苏轼这才得以离开黄州北上。他回程再游庐山,尽情探访名胜,留下许多诗篇。

长子苏迈已任命为德兴(今属江西)尉,苏轼送行到湖口(今属江西),夜游钟山,写下著名的《石钟山记》。

07、常州生活,难得悠闲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九月,被召回朝,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一生官位最高的时候。

但他已厌倦了朝廷的纷争。一心只想归老,朝廷不准,他又多次请求外放。

08、文学成就卓越非凡

苏轼虽然仕途坎坷,历经数次被贬,没有实现尧舜治国理想,但他的文学成就很高。

他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

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诗内容广阔,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他的诗词以乌台诗案为界,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

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09、苏门四学士,才华横溢

自从欧阳修去世后,苏轼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文坛盟主,一时间天下士子纷纷以结识苏轼为荣。

其中有四位学士游学于苏轼名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1、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他也是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

2、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善诗赋策论,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

3、晁补之(1053年—1110年11月8日),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

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

4、张耒(1054年—1114年),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张耒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

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

可能是受到苏轼的影响,苏门四学士都是通才式的文人。

苏门四学士和苏轼一样,人品贵重,为人正派,是当时集人格和学识于一身的典型代表,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很好的精神垂范和创作引领。

09、苏轼的三任妻子与他伉俪情深

(1)与结发之妻王弗相濡以沫

王弗的父亲王方是一位有声望的进士,在当地有一个鱼池。

路过的游人对着这鱼池拍手的时候,池子里的鱼好像有灵性一样,相继跳出水面。

王方为了给这一处奇景命名,同时也想借这个机会挑选女婿,于是叫了一帮有才华的年轻人来题名,其中就有苏轼。

很多人都落选了,只有苏轼题的“唤鱼池”这个名字脱颖而出。

说来也巧,躲在帘后暗中观察着这一切的王弗所题的名也是“唤鱼池”。

两人从此心心相印,沟通了无言的爱情,王弗的父母也看中了苏轼做他们的乘龙快婿。

王弗虽然出身小户人家,但是知书达理,而且出乎苏轼意料的是,她对诗书非常熟悉,记性也很好,连苏轼都赶不上她。

在日常生活中,王弗很了解苏轼的为人,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一个耿直性情率真,常常口无遮拦,很容易得罪人,所以王弗非常担心。

在交友方面,王弗还会暗中考察苏轼的朋友,分辨出哪些人是可以交心的朋友,哪些是见风使舵、心怀不轨的小人,提醒苏轼有所戒备。

“有识”二字,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个很高的评价,苏轼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夫人王弗,可以看出苏轼很敬重自己的夫人。

因为,苏轼为官之后,仕途坎坷,屡屡遭到贬谪,生活的艰辛让王弗积劳成疾,不久之后,就病逝了。

王弗陪伴着苏轼走过了整整十一年的风雨历程,两个人琴瑟相和,甘苦与共,留下了深厚的感情。

以至于在妻子去世的十年后,午夜时分梦到妻子,竟然激动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续弦王润之,贤惠能干

1068年,苏轼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过门。

王弗病逝时,苏王两家就有约定,要将闰之嫁到苏家来填房,给苏轼当继室。

王弗贤惠能干,家务上,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王闰之都能操持妥当。

官场上,王闰之也常常替苏轼排忧解难;再后来,苏轼为官各地,经常请夫人闰之一同参加官场际会。

比苏轼小12岁的王闰之,一生跟随苏轼十六年,锦衣玉食,她不惊喜;粗茶淡饭,从不埋怨。

无论丈夫是时乖命蹇、惨遭贬职,还是飞黄腾达、步步高升,闰之始终都能泰然处之。

元祐八年八月,也就是1093年,闰之因病去世,苏轼悲痛至极。

(3)小妾王朝云是苏东坡的神女

王朝云原是一名歌妓,后来被苏轼从青楼赎回来,来到苏家时,她才11岁,做了夫人的贴身丫鬟。

12岁时,王朝云曾经给苏东坡写过一封小情书,表达对苏东坡的相思之情。

收到王朝云的香笺,苏东坡又惊又喜,对这封信是读遍千回与万回。

到了13岁时,王朝云已经出落成一位姑娘,身穿艳丽红装,娇嫩动人。

对于苏东坡来说,此时的王朝云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但她终究还是个孩子。

等到王朝云14岁时苏轼才将她收在房里。苏轼曾用“天籁和琴”四个字来形容王朝云,说明她不仅会唱歌,而且会拨弄器乐。

在惠州的时候,王朝云和苏东坡一同研究道术、参禅炼丹。

王朝云身上散发着一股人间绝尘的仙气,让自幼好道的苏轼痴迷不已。

1083年,21岁的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下一个儿子苏遁。

然而,才过了半年,这个孩子就夭折了,王朝云陷入到了极大的悲恸之中。

自古红颜薄命,王朝云在经过丧子之痛后,消沉了多年才得以走出,但是身体和心理都经历了巨大的折磨,终于一病不起。

王朝云病重时,苏东坡用尽了各种方法为她医治,甚至还作诗向天神呼喊,希望能够挽留住王朝云。

可惜的是,苏东坡的“神女”还是行云一样流逝了。

王朝云死后,苏东坡尊重她的遗愿,把她葬在惠州西湖边。

王朝云逝去后,苏东坡悲痛不已,甚至都不忍心去惠州西湖一带观光。

从此,61岁的苏东坡再也不近女色,他的情与爱都随着王朝云一同死去了。

10、受打击,贫病交加离世

惠州的条件委实艰苦,物质生活困乏,瘴疠流行,威胁着年老多病苏轼的生存。

此时侍妾朝云又因病去世,使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五月苏轼内迁廉州(今广西合浦)的诰命下达,他于六月初离开居住三年的儋州,并于六月二十日夜晚渡过琼州海峡北返。

在这最后一年里,他的足迹贯穿了南中国。此时六十六岁高龄的苏轼因病痛的煎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宋高宗时,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故称“苏文忠公”。

苏轼才华横溢,学问精深,可惜仕途坎坷,一辈子没有得到朝廷重用。

但他为人乐观豁达,放弃个人恩怨,千方百计造福百姓。

他文采斐然,为后世留下了经久不衰的诗词,他真是悬壶济世的大文豪!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4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07评论 3 38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501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39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5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17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8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29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7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3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6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68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9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65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39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