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家停下车,和一个初中的孩子一起上楼,他妈妈在那边走边念叨。马上就要小中考了,这小中考两门成绩考不好的话对升学总成绩影响很大,初三还得考数学语文,想考二中的话就得考到720分以上,去年录取线就是721分。我惊叹之余默默掏出了手机,打开计算器,命中率92.4%。比库里拉风一倍!
回想自己上学期间,其实语文是学的最好的。这得感谢我的语文老师,他们都是很传奇的语文老师。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据说后来去了安利;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是一个很文艺、很起范、很有镜头感的男神。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冬日,午后,斜阳,长发,大衣,他像苦行僧一样在颈后反抓着旅行包。学不好语文都对不起他。据说后来被挖到了上海去教书。当时因为语文成绩好,没少得他栽培,现在也非常怀念他。
但是估计现在再看到他,我自己都会觉得愧疚。估计现在提笔忘字,言不成句的状态见到他会挨揍。仔细回想下,能怪谁啊?只怪自己慢慢懒惰,忘记了什么是写作。
一个理科生有足够充足的理由不去写作。数理化和计算机占据了我绝大部分时间。大学时敲代码,大学毕业去敲英文。结果现在键盘敲的梆梆响,看学生们敲个代码抓心挠肝的急。其实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在犹豫是用钢笔来写还是敲在电脑里。最后竟然用手机敲完了所有文字。这是理科生的幸运还是文字的悲哀?
后来,等到代码和键盘不再占据我的眼球的时候。手机又来了。有一个产品叫微博。打着只能发160个字的旗号,冠冕堂皇的登堂入室。它的理由似乎非常的充分:“充分地利用你的碎片时间”。这个提法真好!等车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都叫碎片时间。我们一下就义无反顾的碎片化了。我们一下就不会写长一点的文字了。我们一下就都成了段子手了。我们一下就都引以为豪了。
直到有一天我彻底反感了没完没了的碎片,开始磁盘整理。决定多写几行叫做文字的东西。
写东西和跑步其实是共通的。跑得久了就养成了习惯。写得久了,有些脑子里的筋骨自然就通顺了。
读书读的多不如写字写的多。读的书没几天就忘记了,写出来的文字在脑子里是经过思考的。
写出来的文字也是经过观察和整理之后的,多写文字会逼着你思考,逼着你观察。久而久之,脑子里想法就多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见到什么都能提笔赋诗的年代。这感觉突然年轻了。
如题应该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但是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这样一篇杂文。在我刚出国的那两年,每次用英文写论文的时候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丧失了写作能力。原来很好的思路在英文写作中被教授批的体无完肤。如果按照写科学论文的思路,这篇文章一定可以写的严谨而无趣。反之,如果按照写微博的思路,这篇文章一定就断断续续。那都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就是这样一篇膨胀着我思路的杂文。
曾经,感觉写一句话都是碎片。好在,逼着自己每天写一千字,写着写着,突然有一天就突然开窍了。你的思想、你心里的内容、你人生的品味就自然的流露出来。
多写字,别让脑子生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