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5梁惠王章句上5》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乙未月壬寅日,六月十六,2016年7月19日星期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这个历史您是知道的。但是,到了我这一代,东边被齐国大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败给秦国,丧失河西之地七百里;南边又被楚国抢去了八个城池。我有此三耻,希望能够为死难者和先人报仇雪恨,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一,魏国和赵国、韩国为什么老打仗?围魏救赵和庞鹃丧命的马陵之役,是怎么回事?
1,魏国怎么来的?
春秋时期,韩、赵、魏本来都是晋国的六卿,这三家把持晋国政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最终分了晋国。分完家,还不够,接着打。家不合,贼掂记,齐国、秦国、楚国都借机痛打瓜分。
2,围魏救赵:
梁惠王十七年,魏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孙膑救赵,就有了围魏救赵的经典战例,败魏于桂陵。
3,马陵杀庞鹃:
惠王三十年,魏国讨伐赵国,赵国又向齐国求救,齐国用孙膑之计,减灶骄敌诱敌深入,大败魏军,杀庞鹃于马陵。
4,魏国失地迁都。
惠王三十一年,趁着魏国马陵新败,第二年,秦国攻打魏国,大败魏国,魏国割让河西之地,又因为国都安邑离秦国太近,迁都大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魏惠王也叫梁惠王,就是这么来的。
二,梁惠王的目的论,兼论战略高度的重要性。
这里,梁惠王提出"洗三耻,报怨仇",这个国家战略太low了,显然不足以支撑全面的、系列的、持续的发展动力。没高度。
下面,孟子修正了他的国家战略,如果梁惠王能以此图强,要达到"夫谁与王敌"的复兴目标,只是时间问题。
由此可见,同样一种行为,战略不同,则行为不同,则结果不同。可以说,战略是国家第一决策,就现代的企业、产品、业务而言,也是一样,缺少理念几乎等同于战略贫血症,不疼不痒的企业使命挂在墙上落灰的现象普通存在,所以现在市面上注册的速度和关门的速度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普通缺乏"战略是第一决策"的意识。战略,决不是有了钱之后再弄来搞搞"高大上"、装点门脸的玩意。战略必须优先,战略是第一性。刘备织席贩履的时候就立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非常朴素,但我们知道他是将之贯彻始终的。刘关张所以有那一场桃园结义,正是因为刘备亮出己志,得到呼应,这才有了后面一段惊天地 泣鬼神、豪气干云的三国风云。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孟子说道:"您不必说什么大败之后、国势弱小、不足有为这样的的话。如果真有自强之志,就算只有地方百里的小国,也可以使天下归服,岂只是雪耻而已呢!"
孟子就是孟子,一上手就立意雄奇,这是思想家特有的广大高明。不纠缠在一城一地,也不纠缠在一时一事。梁惠王的羞愧激愤,他也一定会说下面大义凛然的理由: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战死的将士,对不起黎民百姓,乃至于国家尊严图强发展等等。
不是把一件事情覆盖的范围弄广了,数量弄大了,然后这件事就能转换性质了,并不是由个人、个体、小我、私我扩大成集体、大我和无私,这个事就自动转变为正义了。哪有这么简单!历史上的恶事,哪个不是以集体形式上台的?
梁惠王也是一样,想拉出很多角色给自己站台,以此证明自己的正义性。屁!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怎么做到以百里之国成天下之主的事业呢?总结孟子的论述,我们将看到:第一要有立国理念,战略是根本;第二要有方法论,知道怎么干。这两样东西指向一个聚焦点:把自己做对做好。
孟子说,如果大王肯对百姓施行仁政,"王若施仁政于民",这就是孟子提出的王道。两条大纲:省刑罚,薄税敛。这两条全部是做减法,没有一条是做加法:减免刑罚,减轻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为什么孟子提这么芝麻绿豆的小事啊?这事表面上看是小事,再想一层就会发现不简单。人什么时候能进入一种精耕细作的劳动状态?不是神经兮兮、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恰恰相反,是在宽松的,有一定的自我节律的时候,有他一定的自主性的时候。制度可能是苛政,宽松可能是放任,两者的度怎么把握?没有测量仪,但是可以有原则。"使百姓安其生业,尽力于农亩"。年轻人在闲暇时间,向他们讲解孝悌忠信的道理,进了家门儿则以此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出了家门儿就以此尊敬上级。能吃饱饭、穿暖衣,风气礼让,人人都有那亲上死长的义气,有这样的国民,如果遇上敌国外患,必能出力报效,勇敢当先,为什么呢?保家卫国啊。哪怕秦国、楚国这样的强国,装备坚实盔甲、锐利刀枪,我们就是砍下木头作成的棍棒抗击他们,照样能取胜。
一句话,行王道,施仁政。把自己做对做好,不要想着跟这个比大小,跟那个比无耻,只问自己一句:你要成为什么,你要实现什么。由自己决定要做什么和成为什么。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孟子说,为什么说用砍下来的棍棒就可以击败秦楚的坚甲利兵呢?不是凭着我能胜过他,而是他有致命的弱点。
孟子是国师,不是放浪不羁的书生,所以他讲出来的话,不是修辞学这么单纯,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战略思维。
敌国可胜,在于他自己先有败点。敌国的国政烦刑重税,行政不仁,兵役徭役侵占了他们的生产时机,使他们不能精耕细作来养活父母,他们的父母受饿挨冻,兄弟妻子东逃西散。敌国暴虐其民,这跟把人陷到井里,溺到水里有什么区别呢?您如果兴仁义之师前往讨伐,正其罪,救其民,那里的老百姓正怨恨不已,一听说王师来了,哪个不会欣然归我呢?谁肯为他出力用命呢?谁会帮助仇人对抗解放他的人呢?所以我说,用棍棒就可以击败装备精良的敌军。
装备是一方面,战斗意志才是核心战斗力。武王讨伐纣王决战于牧野,其实就没打起来,纣王的军队阵前倒戈反过来冲击纣王。
打败自己的,不是敌人。其实是敌人来的那个时间崩溃了而已,要败的首先是自己搞坏了。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说,仁者无敌,您不要怀疑这一国策。
梁惠王不仅怀疑,还坚定地认为自己做不到。
为什么呢?因为行王道不是没有代价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凡事彻底的精神。
前一章,梁惠王好施小惠,他为此还很得意,并且奇怪为什么邻国百姓看不到他的仁慈他的英明?毛病就出在这儿。小恩小惠是投机,王道仁政是干货。梁惠王只是想报仇雪耻,就这点儿出息了,磨砖不成镜,这是后话。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