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长说,我的孩子没礼貌,譬如放学回家,看家里来了客人招呼不打闷头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如果命令他给客人问好,:也是不情愿的说一声好,然后扭头就走。
在我们家场景是这样的:
儿子放学一进门:妈妈我回来了。
我:辛苦了,儿子。
看到有客人,儿子立即转身对着客人,恭敬的说:阿姨好。
如果是没有见过面,我会立即介绍客人给儿子。并告诉客人儿子的简单情况。之后儿子会说:阿姨您和我妈妈说话,我进房间了。
客人说:好的,同时,一定会夸儿子真有礼貌。
是的,我的儿子很懂得礼貌。那么,他的礼貌哪里来的?
礼貌是尊重,当我们尊重别人时,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他肯定也会有礼貌的尊重你。
尊重是双方的,因此,礼貌也是双方的。家长往往单方面的要求孩子对大人要有礼貌要尊重,却往往忽略了大人也要对孩子有礼貌要尊重。
休完产假上班的妈妈,往往不能忍受上班前离家孩子的哭闹,于是为了害怕孩子哭闹,趁着孩子不注意或者让看护者故意抱离视线,让孩子看不到,于是你偷偷的去上班了。
这样作避免孩子哭闹的目的是达到了。可是,对于孩子,有没有考虑过你对孩子的礼貌呢?你对孩子的尊重呢?
那时候我儿子由他姥姥照顾,也是怕孩子哭,想让我趁孩子不注意去上班,我坚决不同意。
从第一天起,每天上班前,我会告诉儿子:妈妈要去上班,你在家听姥姥话,好好吃饭好好玩,妈妈下班回来陪你玩。
虽然儿子刚开始也会哭闹,但是很快,他就接受,他可能不明白你说上班的意义,但是你说完以后会离开,这个事实无法改变,他就会接受。
慢慢的他会在姥姥的指导下用手再见,再大一点,会说:妈妈再见,再后来,当我说祝儿子在家玩的愉快时,他会说:祝妈妈上班愉快!
下班回家我会说:儿子,妈妈回来了,然后第一时间去抱他,问他哭了没有,在家如何?不会说话时自然是姥姥代答,随着语言的发现,他会告诉我:妈妈,家家在家乖。
可能你会嗤之以鼻,认为孩子那么小,连话还不会说,什么尊重不尊重,礼貌不礼貌。
其实孩子正是在我们这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中学会了礼貌和尊重,懂得礼貌和尊重的意义的,孩子从字面上无法理解礼貌和尊重这种抽象的概念,他需要家长教给他正确的做法,这种做法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会形成条件反射弧,存在脑子里,然后固化在潜意识里,所以,礼貌不是用嘴教出来的,是身教出来的。
礼貌是友好,无论是认识不认识,只要我们首先表现出友好的态度,那么,也会得到对方的友好回应。
儿子稍大一点,常常在家属院里玩,在院里见谁无论认识不认识,见面就问好,即使正和伙伴玩得高兴,他也会停下来,一张灿烂的笑脸对着你:
爷爷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叫的清脆响亮,不由得你不驻步。
认识的会说:家家(儿子小名)好,不认识的,会问你叫啥名字,你是谁家的孩子?我儿子总是报上自己的大名又报上他爸爸的大名。
人家转身离开,儿子立刻招手:爷爷再见,奶奶再见,叔叔再见,阿姨再见。
就这样,时间长了,儿子的知名度在小区里竟然到了无人不晓的地步,而且人家见到我和他爸爸总夸,你家孩子真有礼貌!我们得了夸奖,回转身当然又夸儿子,结果呢,当然是良性循环,他做得更起劲。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儿子是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礼貌的对待每一个人的,我没刻意去教过他这样,说实话我自己也做得没儿子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养成的这种习惯,我也没有刻意问过他为什么这么作。
但是我想,也许他是从我和他每次的分离与见面中养成了见面问好分开说再见的习惯。
礼貌是教养,尤其是在公共社交场合,孩子的礼貌代表家长的素养。
记得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字:作者参加了一个婚宴,婚宴的桌上有一个孩子,把转盘转得忽悠忽悠的。一席下来,家长没有阻止自己的孩子,大家因为不熟悉也没有阻止。但是在家长带孩子去上厕所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孩子真没礼貌!”
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其实代表的是家长的教育水准,上面这个例子中,家长并没有阻止孩子的行为,就说明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这样作是错误的,或者认识到这样作不合适,但是觉得孩子还小,大了自然不会如此了,所以采取了不管不问的态度。
记得儿子三岁多,刚上幼儿园,我带他参加他爸爸同事的儿子的婚礼。
宴席中有一道凉菜:竹签串的肉串,儿子喜欢吃,平时他就特别喜欢吃羊肉串,所以他吃了三串,还要吃,这个肉串一盘十二串,我们一桌十个大人,加上儿子和另外一个小朋友正好十二人,应该是每人一串。
儿子吃了三串,是他自己一串,我的给他吃,他爸爸的也给他吃。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也许认为小孩子爱吃,只要盘子里还有,就会拿给孩子,但是我立刻小声问儿子:“是不是好吃?”儿子点点头。
我说:“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是不是?”儿子又点头,我说:“肉串是每人一串,你喜欢吃,所以爸爸妈妈的都给了你,你已经吃了三串,盘子里剩下的是有的叔叔阿姨还没来的及吃,你要是吃了,他们就吃不到了,所以你不能再吃了。”
儿子听说不能吃,没哭也没闹,只是说:妈妈我还想吃。我想了想,告诉他:“现在我们吃其他的菜,然后我们要一盘带回家给你吃好不好?”
儿子一听有一盘,自然欢欣鼓舞。
在公共场合,我们要及时觉察孩子不礼貌的行为,同时及时的制止。
而且,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当众批评责打孩子,如果孩子因为受了批评和责打而哭闹不止,不是孩子不礼貌的问题,而变成了家长教育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礼貌来自哪里?
来自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和礼貌;来自孩子在与人接触过程中的不断友好的重复;来自我们有意识的正确引导。
正是在无数次的重复中,礼貌从有意识行为进入儿子的潜意识,成为他无需思索的行为。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天使,如果孩子存在问题,绝不会是孩子本身的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定先反观自身,看看做父母的哪里出了问题。